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直心_真心_無心

小弟上次共修會因事無法參加,很遺憾不能參與主講人Ruby(施虹甄)引言的「下一站---預見幸福」。昨晚特定情商Ruby幫忙,為小弟作個快速的個人服務,重點摘要她引言的意旨脈絡以及各位師兄姊的討論。非常感謝Ruby充滿智慧的引導,讓小弟能神往於當下的情境,Ruby的慧心獨運,讓小弟獲益良多,感恩。
其中Ruby提到有一段討論,說到秋宏姊姊闡述的「直心」和「真心」的分別(據說是差兩點);謝伯伯提到「無心」,他說無心最基本,他買玉蘭花時,因為無心,所以有時候給錢,但不拿花,云云。小弟聽了之後觸動了心裡的一些想法,因此想在這裡向各位師兄姐就教,看看是否適當?
l   關於無心
「無心」,無所執著的心很重要。但我們活在這個紅塵,吃的是五穀雜糧,無可避免需要和人、和萬物互動,在互動的當下,「無心」要如何運作?舉個例子來說,給錢不拿花,是的,對給錢的人是「無心」,不執著於錢,不執著於花,但對賣花的人來說又如何?
Ø   賣花的人或許會因為買的人的「無心」而心懷感恩,進而願意在他的生命學習這樣的「無心」,那真是圓滿!
Ø   賣花的人或許會生氣:「難道你看不起我?」
Ø   或許會激起賣花人的貪欲:「真希望今天再來幾個這樣的好人(傻子?)」。
Ø   如果一整天都遇不到這樣的好人(傻子?),說不定還激起他的嗔恨心,回家之後對家人抱怨
(聽說「抱怨」是秋宏姊姊下一次的主題)

我想說的是,「無心」是很好,要以無心為本,但,面對紅塵,如果一個人的應對就只有「無心」,那會不會有所偏執?會不會太自我?會不會不管他人而變成「自掃門前雪」?就如前面的案例,是的,買花人的「無心」卻可能導致各種難以預測的後果。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那是他的事,是他的業,關我何事?但,他的業是被你挑起的啊,這是因果啊!
那,難道「無心」錯了嗎?不是!是要以「無心為本」,但這只說了一半,行走紅塵,還是需要手段啊!比如說,我們要維持生命的運作,必須以「攝取營養」為本,但只憑一句「攝取營養為本」就夠了嗎?當然不,我們必須去找資源、找食物,要為如何「攝取營養」採取一切手段,這些種種手段也是維持生命運作的必要。難道我們能因為舉著「攝取營養為本」就偷拐搶騙嗎?當然不!!!難道我們能只憑著「我無心」一句話就行遍天下嗎?這恐怕也是不究竟。
說到底,以「無心為本」出發,但還需要以「智慧」為手段行走江湖:「無心」是長養智慧的溫床,而智慧是鍛鍊「無心」的契機。

l   關於直心和真心
我不是很確切瞭解我的認知是否貼合秋宏姊姊的原旨,我用一種對比的角度來看,可不可以說,「直心」就是不偏執不染著的心,暗合天道的心;如果是這樣,那「直心」是不是有點像謝伯伯說的「無心」?「真心」呢?「真心」可不可以說有點類似上面所說,「智慧運作下產生的心」?出於直心的真心,讓我們能以智慧的手段,行「無心」的天道,因為是出於直心的真心,所以所行一切,盡皆圓滿。
我的感覺是,名相不同,但本質似乎相通。

l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經文的意旨就先跳過,就說說字面上的意思。佛陀說,我們「應無所住」,大約也就是說,不執著、不攀緣,更大約一點說,不就是「無心」或「直心」?但佛陀接著說「而生其心」,既然無所住,那還生什麼心?生了心,又如何「無所住」?這不是矛盾嗎?其實,佛陀是人啊!他不是「宇宙中的一股能量」而不食人間煙火!他是說,要以無所住的態度,升起智慧的心,用來斬斷世間的煩惱愚癡,也就是以「無住為本、智慧為用」,以「直心為本、真心為用」,以「無心為本、智慧為用」,以出世的態度,行入世的行!

謝伯伯、秋宏姊姊、Ruby所言,盡皆暗合天機,說不得盡是菩薩的旨意?


洪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