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尋與伺

有一天,Ruby問了一個問題,她說:怎樣才會有「港覺」?
她的意思是說,怎樣才能靈覺強大,感應諸佛菩薩!

這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如何用一句話來終止一切的話題,讓大家都無言……J

可是,我相信所有一切事都有其存在的必然,Ruby雖然令大家無言,但也不應該以人廢言,忽略這個契機,是嗎?


不管是在打坐精進修行,或是紅塵中修心養性,「覺」和「觀」是很重要的概念。在過程中所有種種心理狀況的變化或是觀念改變,都是「有覺有觀」:清清楚楚、有知覺,有意識地觀察、感覺、體驗心清淨與不清淨,身體舒不舒服,所有一切起心動念等等。「有覺有觀」在生活上不可或缺,即便是超人老師在教我們打太極拳時,也是一再強調對所有的招式和起心動念都必須有覺有觀,假使離開有覺有觀時,那,生活將就是一場亂仗。

但是玄奘法師不用「有覺有觀」,而翻譯成「有尋有伺」,這很有意思。

南懷瑾老師比喻,一個念頭去接另一個念頭,一個思想去接另一個思想,就是尋的現象。比方一根針掉到地上,怎麼辦?屋內一片漆黑,只好藉著燭光或手電筒的亮光慢慢尋找,慢慢探索,這是"有尋"""則不尋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裡等著吧,本來到處移動的小亮光停在一個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漸放大,這是伺的境界。最後,瞎貓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徹天徹地,便到了「照見」五蘊皆空,無所障礙。凡夫學佛,不管是學密宗或者顯教,一開始都是有尋有伺。觀想一下觀不起來,即使觀起來又跑掉了,自己很慚愧,又懺悔,又難過。然後再觀想尋回來,這樣七騰八折,後來勉強定住了,就是伺。可是剛剛以為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它,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尋尋伺伺,最後終於到達了無尋無伺地,不思善,不思惡,便相當不錯了。

某種程度來說,「尋」等同於「思惟」,把心導向目標;伺,則是把心一再地專注於目標。如敲鐘,「尋」就像最初的敲擊,「伺」如鐘聲餘韻繚繞。打坐時將心念放在呼吸上,就是「尋」;接著將心念持續地用在省察呼吸,就是「伺」。


我覺得,在向母娘靠近的過程中,就是從「有尋有伺」到「無尋無伺」的過程。說穿了,不就是鍛鍊「定」的功夫?有了定的功夫都還不一定能有所港覺,如果心猿意馬還能有所港覺,那肯定是外魔入侵。
尋、伺是要用力的過程,心念要發動,心力要運作,如敲鐘!然後,依止在鐘聲上,依止在母娘的心念上,定住。這是心力的鍛鍊。久而久之習慣了,穩住了,就慢慢鬆開尋、伺的力量,這時候,你放下尋、伺,亦即無尋、無伺。在紅塵修中,這個過程大約可以說是:習慣成自然。但這個習慣是要以正念為前提。如何知道是正念?就是要清清楚楚,要覺知,這又回到「有覺有觀」。所以,如果妳時時刻刻都「有覺有觀」、「有尋有伺」,那我說妳就是一個認真過生活的人,一個認真過生活的人學壞的機率當然很低囉!


在打坐精進修行中所學習到對心的運作的體悟,可以直接應用在紅塵的修心養性,而且力量強大。1個小時精進修行所得到的體悟和能量,或許可以抵得過1年的紅塵修,畢竟紅塵中太多的外緣會讓我們分心!可是,精進修行的體悟需要在紅塵中驗證和鍛鍊,並且藉以提昇我們的生活和生命,這才是修行真正的價值所在。如果有機會,大家不妨就個人的善因緣,親近精進修行的眾妙法門,相信一定能早日修得善果。

洪景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