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鳳如引用「一路風塵」這本書的一句話,與各位分享。
無常乃和諧之道,當我們真正接受了無常,我們便獲得了人與世界的和諧。
老師說:
認知無常 後 無為 至 無懼 而和諧。
汪鳳如補充:
當我們真的接受無常,那是一種全然的臣服,臣服於天地洪荒,因為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小如溪流中一個水珠,於是小水滴只要順著溪流上下,經歷沿途景色,不用擔憂,不用害怕,只需融入,順水而行。若人處於世間洪流,能如小水滴,不管上山下海,都自在隨行,便能不論人情世局變化,都能處於感受春花秋月的平和,我想這是一種和諧。
洪景山補充:
汪鳳如勾繪出了一種修行的境界:因為體認無常的力量,所以接受與臣服,然後因為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融入大千世界,因為融入,所以感到和諧。大約是這樣的邏輯,加上美美的的修辭,所以境界就出來了。但是,跟老天借膽一下,我想加一點補充。
為什麼很多人嘴上講無常,但是卻沒有因而看見和諧?對,你可以說他沒有真正體認無常的力量,所以其實不是真正的接受與臣服,然後當然就沒有和諧。可是,似乎也未必如此,很多情形,很多人真的是接受了無常,但就是不對勁。這裡缺了一味!!!
無常,是一個現象。所以我們觀察無常,進而體會無常的力量。
但是,誰說感受到無常的力量,就會導致無懼?會不會感受到無常的力量,但還是嚇得要死?會不會感受到無常的力量,仍然患得患失?天雷打下,雷霆萬鈞,瞬間而過,夠無常了吧?但你怕不怕?有一回,在雷霆萬鈞的大雨中,我躲在汽車內,天雷就在身邊打下,當時感受到洪荒般的無助,因而產生無邊的恐懼-------雖然我可能是世界上少數的雷電專家之一,但我還是怕,而且怕的要死。
觀察無常,進而體會無常的力量,這力量大到如此的大,所以發現(或是體悟)到,怎麼做都無法逾越無常的範疇,所以臣服。但是,如果只是這樣,那這個人很容易變得消極,變得低沈,變得負面。所以,很多人嘴上說無常,心裡感受無常,但是卻無法給周遭帶來正面的能量,這樣的情況下,和諧從何而來?
所以,對無常的感受,未必會導致無懼,更未必導致和諧。
當我們臣服之後,這個力量要轉換,要把無常的大,轉換成自我的小,因為無常的極大,所以對比出自我的極小,因而導致無我。所以我會說,無常是現象,就像春花秋月,我們要去觀察,去體會。從無常到無我,是轉念,是修行的道力,這是功夫。真正能變成心性和道力的,不是無常,而是無我。我們是借無常修無我,借假修真。
在我們談得與失時,汪鳳如曾下了一個註腳:
「一直很讚歎博士能將簡單事情複雜化的本事,從我一向單純的腦袋來看,這二個故事的關鍵只有一個字,我,李開富積極熱忱沒問題,問題是骨子裡其實要彰顯自我,直到在死亡面前,才認清自己的渺小。也才得一重生機會。至於大俠,因為無我,面對死亡因而無懼,死亡反而是生命最後一燦爛的煙火。」
所以,各位看,無我到無懼,這是自自然然就發生的事情了,即便是在得與失的討論中。
因為無我,所以不會害怕失去、害怕改變,這當然無懼。
因為無我,所以能開展契機,定下心來體會因果的脈動,尊重因果,接受因果。因為尊重因果,所以自然而然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所以會走在中庸之道,簡單來說,該怎樣就怎樣,而且更要去累積善緣、累積福報,創造向上提升的因緣道力,所以當然不會消極,不會消沈。
用一個快樂、無懼、平等、尊重的心,悠遊於生命的旅程,這樣的心境,不是和諧,什麼才是和諧?這個境界,就是汪鳳如所描繪的境界,不是嗎?
汪鳳如總是能一眼看到彼岸,小弟始終在後面添補花色......
無常到無我,這是修行的密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