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內觀之道





先問幾個問題:

l  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的目的為何?
l  我們為何要於苦得解脫?不能從別的地方解脫嗎?
l  如何而能滅除苦的因
l  為何「內觀之道就是通達緣起之道」?
l  緣起之道和滅苦有何關係?和解脫有何關係?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如果無法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並說服自己,那要談修行,無異鏡花水月,不僅容易道心浮動,四處飄盪,求神問卜,縱使機緣具足,也往往事倍功半。
如果要求得人天福報,那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基本,當然,具足人天福報是修行很重要的資糧,但如果過份強調,畢竟非修行之本意。
什麼叫禪定?禪定就是持續的覺知,是當下經驗的延伸,禪修就是禪定的修習,所以,行住坐臥當然都具足禪修的契機。而修行就是要透過自我的覺察(或是禪修的過程),最終希望能離苦得樂。離怎樣的苦?離因為執著所導致的種種的苦,不管是執著於遠離自己之所惡,或是執著於追求自己之所愛,只要我們心有所偏執,最終都將成為苦的來源。即便當下你很「快樂」,但之後呢?悵然有所失之餘,是不是又奮起追求?最終就是浮沈於欲求之中。一般的世人就是因為這個執著的心,所以存在著普遍的苦。所以,對於「苦的來源」的正確知見是非常重要的。佛陀說四聖諦:「苦集滅道」,這是佛法的基本,四聖諦闡述了一、我們要瞭解,這人世間的苦是普遍存在的,二要去瞭解苦的成因,三要去學習滅苦的方法並最終導致苦的消滅。這是佛陀所說的法,交代了整個佛法修行的程序。所以,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離苦得樂[1][2],「離苦得樂」就是四聖諦的精神體現。
好,那假設我們接受了人世間的苦是普遍存在的,那我們會問,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因導致這普遍存在的苦?其實前面已經說了,貪著你所愛、厭離你所惡、追求不存在的東西,視無常為有常,種種的貪嗔癡,無非都是建立在心的執著。這個執著的心、著相的心、就是導致眾生的苦的因。這個世界是如實地存在著,萬事萬物、所有的現象、心的作用(我們就姑且將有形、無形、心的運作等等都稱呼為「這個世界」)等等都是如實地存在。但要知道,這都是因緣合和的結果[3]。因為知道這都是因緣的聚合,所以我們的心才有機會從對萬物的執著之中解放出來。要注意,解放執著的心不是去否認這個世界的存在,而是如實地覺察這個世界背後的因緣運作,但不與這個世界攀緣。這因緣就如同種下的種籽,他是一定要發芽的,就像藍天的白雲,他就是一定會幻化而出的,但無論是芽或白雲,都無損於大地和藍天的無限寬廣。去觀照因緣的運作、接受因緣聚合的結果,但保持出離的心而不攀緣,如如不動,自然能解放這引起眾苦的執著。所以,用平等心去覺察、去觀照這因緣合和背後的「緣起之道」,進而了知、證悟心的運作、藉由遠離執著所導致的貪嗔痴,最終達到離苦得樂。


「用平等心去覺察、去觀照這因緣合和背後的緣起之道」,就是「內觀之道」,就是四聖諦的「道」,可以徹底消滅眾苦的因。

再看看上面這句話,是不是有道理?


內觀就是如實地觀察,透過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的一個過程。由於身和心是如此地糾纏,又是生命的一體之兩面,所以藉由對身體的觀察,特別有利於體悟心的感受和回饋,最終導致身、心的統一,那是小乘的成就;或是身、心和環境的統一,那是大乘的成就;或是最終身心靈的統一。要知道,萬法惟心造啊。「體悟心的感受和回饋」就是在觀因緣運作的「緣起之道」,用平等心觀這緣起之道自然能解放我們執著的心,那就是滅除眾苦的根本。身體的感受一方面當然是因緣合和的結果,在未開悟之前,這身體的感受當然就是苦的來源,但我們就是要依附著身體的感受去尋求解脫之道(藉假修真),這不就是「於苦得解脫」?

內觀的修習法門如實地存在,藉由禪修而入定,在定中堅定敏銳地覺察,用平等心引領走向深奧幽玄的未知之境,最後將修行的成果應用在紅塵之中,進而「紅塵練心」,在紅塵中鍛鍊,並廣度有情。這就是用出世的心、行入世的行。
我們有可能在紅塵中修行嗎?當然可以,但我比較傾向於那叫做修身養性,就如一開始所說的,是積累人天福報的修行,或是勉強讓自己維持不退轉;若要說到離苦得樂,真正的大樂,涅槃之樂,這不卯起勁來持戒、修定、發慧[4]是無以為之的。若只是透過說說道理、看看書、交流交流就想「離苦得樂」,個人是覺得很難,很難。試想,紅塵之中,我們的心是如此飄搖,我們總是在攀緣附會,隨波逐流,沒個定性,喜怒哀樂無常,借句經典的話,恐怕要三大阿僧祇劫!
您的目標是什麼?「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飲」,目標無所謂高低,一旦定了目標,抓對方法、勇往直前,這一生也就沒有白來了。
洪景山
2015, 08, 27



[1]這個樂的境界會導致心的安定,維持住敏銳的覺性,最終不論是成就自己或是救苦救難,都是以此為基礎,是通達小乘和大乘之道的根本所在。
[2] 「離苦得樂」雖然是修行目的,但目的地是為了指引我們方向,更重要的是修行的過程,如果因著這個目的反而形成新的執著,那就太過了。
[3] 這就是緣起性空,這是另外一個故事。
[4]特別是定慧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