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從放下到當下到承擔


今天(1017日)由Jasen(王燦榮)引言,娓娓道來他在道場中,如何從遭遇到人生的谷底,藉由劉老師和張老師的引導而能撥雲見日。一路走來,發自內心對諸佛菩薩、老師和同修們的感恩、深深懺悔自己的無明,並逐漸從迷惘中升起一絲一絲的清明而獲得輕安。

輕安快樂

的確,人生之中,能擁有那一分「輕安快樂」是多麼地難得,「掃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飯是平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輕安的心境對應到萬物,處處皆是禪機!
然而,事實上一個人終其一生,往往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為什麼如願的少,不如願的多?即便一個人生活無憂,幸福美滿,但,他敢說得上自己的生命「輕安快樂」嗎?更多的例子是,「成功的人生」未必是快樂的人生!

問題在哪裡?

或許我們要先問幾個問題:如果「輕安快樂」是我們想要的,那,怎樣才是「輕安快樂」?如何能通往「輕安快樂」之道?如何能常駐「輕安快樂」的境界?

當我們追逐樂時通常會導致苦

先不說「輕安快樂」是什麼,一個經驗常常是,當我們追逐樂時通常會導致苦,因為,「追逐」本身就是苦的來源之一(求不得苦),或許你會說,難道我就沒有鹹魚翻身,難道就不會有被我求到的時候嗎?哈,當然,烏龜也有翻身時,只是,那時候又要去追逐新的目標了。
有時後我們會覺得人生空空的,沒有目標,為什麼?就是我們常常活在別人的框架,別人的價值觀上,活在別人的陰影下,不斷地追逐以獲得別人的肯定,如果自己的表現沒有滿足別人對你的期待,或許就憤世嫉俗,如果滿足了,那就繼續追逐,這樣的人生,哪裡是輕安?
我們常說身上充滿了負面能量,所以要用正面能量來取代負面能量,因此就開始尋求、建構所謂的正面能量。而這個追尋、建構的過程,卻隱含著巨大的危機,往往對正面能量的追逐而導致更大負面能量的升起。

所以,如果輕安的生活是我們想要的,那,或許,汲汲「追求輕安的生活」恐怕並非正途!追求,往往是苦的緣起。

要翻轉一個人對痛苦的看法,內心的平靜是很重要的

相對於輕安快樂的,則是痛苦;身體的苦、心裡的苦、靈性的窒礙,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有些苦是因緣際會,有些苦則是如影隨形,努力,未必就能隨風遠揚。但我們也常發現,一樣的情境,在不同的人身上,會呈現出不同意義,有人覺得很苦,有人覺得還可以,有的人還可以苦中作樂。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痛苦是相對的,痛苦的意義是心裡造出來的。要翻轉一個人對痛苦的看法,內心的平靜是很重要的。
一個人如果能擁有一顆平靜的心,那麼,酸甜苦辣自然不動於心,那不是說他就槁木死灰,而是,正因為心不被酸甜苦辣所制約,所以才能如實地品味酸甜苦辣。正因為心頭沒有糾纏,所以才能觀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平凡」世界的美。正因為沒有計較,所以才能「掃地焚香,粗茶淡飯」,享盡清福。

心的平靜,輕安快樂,自然呈現

因為心的平靜,平靜到甚至能觀察到苦的升起,然後用平等心對待這個苦,這就是一種出離,一種無偏無倚的出離。於是,不論是苦還是樂,我們用一種出離心、平等地對待,所以,苦或樂就是原汁原味的苦或樂,只是,他們不會再動搖我們的心了。這就是「活在當下」:不活在過去的悔恨或得意,不活在對未知的追逐。因為活在當下[1],就無所謂好、無所謂不好,沒有善、沒有惡,一切都是原汁原味,那不就自然而然能用大無畏的心去承擔一切該承擔的?這樣,人生還有苦嗎?

所以我說,從放下,到當下,到承擔。

所以,修行是一種減法,放下心的執著,維持心的平靜,「輕安快樂」自然呈現。輕安快樂本來就是如如不動、自然而在的,只不過被我們的妄心、分別心、追逐的心所蒙蔽,這種種心造就種種苦!「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裡所指三世一切佛,大約來說,就是輕安快樂的境界,你想知道佛的境界,那要知道「萬法唯心造」的道理,這個萬法,就是所指的這些妄心、分別心、追逐的心。所以,我們如果能放下這些妄心、分別心、追逐的心,「輕安快樂」自然就呈現。而去追逐輕安快樂,卻常常導致苦的緣起。

離苦得樂

人生各式各樣的痛苦是否有單純的緣起?如果有,那我們就可以集中力量來離苦得樂。注意,關鍵在離苦,離了苦,樂就呈現,那個樂就是道,就是佛性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各式各樣的痛苦可以有單純的緣起,而內觀之道就是通達苦的緣起之道,是為滅除苦的因,於苦得解脫。

內觀之道,讓我們從禪修開始
從一呼一吸之間,關照緣起,平等對治

洪景山
2015, 10, 27




[1]所以,惠明要惠能大師為他說法,惠能大師說:「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就大悟。
這個「屏息諸緣」就是平靜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