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歷練多了,很自然地,對「命運」的感觸和體認也隨之變多。或許大家從生命經驗中,逐漸地感受到命運和心念之間的互動:到底是心念決定命運,還是命運決定一切?有一種說法,命運只是給一個人設定了許許多多的可能,一件事,命運給路,心念為選擇,心志為力。所以,心念與命運的關係就是命運給出了範圍,心念所做的選擇決定了結果;不同的選擇,果報自然不同。
如果你能覺察,那就有所選擇
一個故事。
一位先生下班回到家中,公事包隨手一扔就累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太太無法克制心中的怒火正式開罵:「…不換衣服就躺在床上髒不髒?被單都是誰洗的……」。這時候先生慢慢張開剛甦醒的眼睛,說了一聲抱歉,解釋是身體不適的原因。太太此時心中升起一股不捨,然後發現,其實在開罵的那個當下,她是可以有所選擇的。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能知道你可以有所選擇,那就是一個契機---向上提升的契機,可以改變的契機。但是,我們是不是常常不自覺地,忽略了其實我們是可以有所選擇?然後,對一件事的反應就被我們的習氣給綁架了。所以,知道可以有所選擇是很棒,但是還不夠,還要能做出選擇,這才是功夫。那這功夫在哪裡?就在覺察的功夫,透過覺察超越習氣對我們的束縛,不讓習氣制約了我們做出選擇的可能。
如何增進覺察的功夫?禪修[1]是一個好的方法,從禪修的練習中累積覺察的經驗,並鍛鍊持續覺察所需的心力。
建立在覺察的基礎,諸如謙卑、打破既有的框架、擴大我們的視野與放下執著等等,凡此種種的練習都可以有利於讓自己接受及涵納各種新的選擇。相反地,沒有覺察的基礎,那所有的一切就容易淪為口號,變成口頭禪。
看著目標解決問題:做一個「最佳」的選擇
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那如何能做一個最佳的選擇?謙卑會不會幫你做出一個好的選擇?未必,謙卑會增加你選擇的機會,但未必能幫你做出好的選擇。目標很重要,不同的目標會導致不同的選擇,並進而導致不同的果報。例如,一對夫妻吵架,如果他們只是要取得當下的爽快,那就離婚吧。如果目標是希望能解決彼此的歧異,以開創兩人共同的未來,那當然會有另外的作法。
如果把「如何提升我們的生命」當作目標,那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的選擇呢?利他、低聲下氣、平等心、無常、輪迴、放下我執等等[2],這些都是很棒的觀點,這些觀點如果能融入我們的生命,並成為價值觀的一部份,那麼,我們所做出的選擇,對於能幫助我們提升生命層次的機會就會高很多。如果你的目標只是尋找明日的快樂,想當然爾,那將會導致另外的選擇。所以,再一次強調,目標很重要,而且,要看著目標解決問題。
在修行的路上,各位的目標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大問題啊,大家都應該好好地去思考,給自己理出一個頭緒,然後堅定心力:修道如初,成佛有餘。
選擇,智慧的試煉
選擇無所謂內在與外在。
或許環境給了你一些限制,這可以說是命運的範疇,但最終你還是在生命的每一個環節不斷地做出選擇,而這是心的運作。透由心志的運作,接著有可能會推演出新的命運格局。在這循環的框架中,基於我們自主心念所做的「選擇」,就是驅動生命往前滾進的巨輪。做出了選擇之後,究竟是向上呢,還是向下呢?這就是選擇的智慧,不是嗎?
洪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