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無常到無我:修行的密碼



汪鳳如引用「一路風塵」這本書的一句話,與各位分享。

無常乃和諧之道,當我們真正接受了無常,我們便獲得了人與世界的和諧。

老師說:

認知無常 後 無為 至 無懼 而和諧。

汪鳳如補充:

當我們真的接受無常,那是一種全然的臣服,臣服於天地洪荒,因為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小如溪流中一個水珠,於是小水滴只要順著溪流上下,經歷沿途景色,不用擔憂,不用害怕,只需融入,順水而行。若人處於世間洪流,能如小水滴,不管上山下海,都自在隨行,便能不論人情世局變化,都能處於感受春花秋月的平和,我想這是一種和諧。

洪景山補充:

汪鳳如勾繪出了一種修行的境界:因為體認無常的力量,所以接受與臣服,然後因為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融入大千世界,因為融入,所以感到和諧。大約是這樣的邏輯,加上美美的的修辭,所以境界就出來了。但是,跟老天借膽一下,我想加一點補充。

為什麼很多人嘴上講無常,但是卻沒有因而看見和諧?對,你可以說他沒有真正體認無常的力量,所以其實不是真正的接受與臣服,然後當然就沒有和諧。可是,似乎也未必如此,很多情形,很多人真的是接受了無常,但就是不對勁。這裡缺了一味!!!

無常,是一個現象。所以我們觀察無常,進而體會無常的力量。

但是,誰說感受到無常的力量,就會導致無懼?會不會感受到無常的力量,但還是嚇得要死?會不會感受到無常的力量,仍然患得患失?天雷打下,雷霆萬鈞,瞬間而過,夠無常了吧?但你怕不怕?有一回,在雷霆萬鈞的大雨中,我躲在汽車內,天雷就在身邊打下,當時感受到洪荒般的無助,因而產生無邊的恐懼-------雖然我可能是世界上少數的雷電專家之一,但我還是怕,而且怕的要死。

觀察無常,進而體會無常的力量,這力量大到如此的大,所以發現(或是體悟)到,怎麼做都無法逾越無常的範疇,所以臣服。但是,如果只是這樣,那這個人很容易變得消極,變得低沈,變得負面。所以,很多人嘴上說無常,心裡感受無常,但是卻無法給周遭帶來正面的能量,這樣的情況下,和諧從何而來?

所以,對無常的感受,未必會導致無懼,更未必導致和諧。

當我們臣服之後,這個力量要轉換,要把無常的大,轉換成自我的小,因為無常的極大,所以對比出自我的極小,因而導致無我。所以我會說,無常是現象,就像春花秋月,我們要去觀察,去體會。從無常到無我,是轉念,是修行的道力,這是功夫。真正能變成心性和道力的,不是無常,而是無我。我們是借無常修無我,借假修真。

在我們談得與失時,汪鳳如曾下了一個註腳:
「一直很讚歎博士能將簡單事情複雜化的本事,從我一向單純的腦袋來看,這二個故事的關鍵只有一個字,我,李開富積極熱忱沒問題,問題是骨子裡其實要彰顯自我,直到在死亡面前,才認清自己的渺小。也才得一重生機會。至於大俠,因為無我,面對死亡因而無懼,死亡反而是生命最後一燦爛的煙火。」

所以,各位看,無我到無懼,這是自自然然就發生的事情了,即便是在得與失的討論中。

因為無我,所以不會害怕失去、害怕改變,這當然無懼。
因為無我,所以能開展契機,定下心來體會因果的脈動,尊重因果,接受因果。因為尊重因果,所以自然而然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所以會走在中庸之道,簡單來說,該怎樣就怎樣,而且更要去累積善緣、累積福報,創造向上提升的因緣道力,所以當然不會消極,不會消沈。

用一個快樂、無懼、平等、尊重的心,悠遊於生命的旅程,這樣的心境,不是和諧,什麼才是和諧?這個境界,就是汪鳳如所描繪的境界,不是嗎?

汪鳳如總是能一眼看到彼岸,小弟始終在後面添補花色......


無常到無我,這是修行的密碼。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遲來的得與失:Ruby


因上週身體微恙,
沒能趕上大家討論「得失之間」
但鑑於盤古爺爺的關懷與督促
做弟子的讓祖師爺經常掛心,實在太不應該
今日身體好些
我就趕緊來做一點小分享
但我實在不是很擅長引經據典
因為我讀太少書(超人哥,我加入你那一組)
我家書櫃上的「吳姊姊說歷史故事」
從小我就自動略過
因此闡述史事舉例我也很有困難
所以,我就用白話,說說我的體會
但如果有點冗長或是複雜化
那一定是受到大師兄.景山博士的熏陶,
(阿山哥,無論再複雜你都是我心中的NO.1
還請大家海涵笑納,

首先,,我想先說一個故事(?)
簡化成幾個生活上的小例子好了
比如說
我去補習班教書,通常晚上9:30下課
孩子們有很多課內或是課外的問題
放學後來他們來問,常常沒留神討論完就10:30
對高中生們來說還好
他們通常住得近,走路回家十分鐘
但通常我到家可能要11:30
這意味著,我一定又會更晚睡
也意味著,身體一定拗不過心理的饑餓
怎麼能不吃宵夜,我這麼辛苦()
以前,我常常一邊搭著車返家一邊想著,
這是得還是失呢

比如說
有一次去看高中同學的寶寶滿月
我們聊著聊著
同學悠悠跟我說起
她記得以前我們有個同學的媽媽會看命相
曾經我們20歲的時候
他媽媽曾經這樣提醒我,
20幾歲的時候,我會很辛苦
緣分會來得晚,30歲以後會比較穩定
我同學一邊說著
一邊提醒我,不要錯過了緣分
即使,她常常都在抱怨她的婆婆
即使,她說她除夕回婆家還是堅持他老公應該去洗碗
即使,她是一打二的全職媽媽
常常都快要被兩個兒子弄瘋
她依然這樣提醒著我
她說,
不要被原生家庭困住,緣分來了好好把握
她說,結婚、生子都是生命中很不一樣的經驗
沒有這些經歷,她不會對生命有另一番體會
我的同學們,多數看似天之驕女
好命任性,有點自我中心,
批評別人不遺餘力,
但其實他們依然智慧並溫暖,只是比較隱性
我每每想起這件事
就忍不住會想,
關於我的原生家庭
關於我前半生的每個生命歷程
是福是禍呢,是得或失呢
是困住我呢,
抑或是使我生命開闊了呢

又比如說
在我爸爸跌倒受傷住院的時候
因緣際會我遇見了劉老師
我來到了樹林
認識了大家
因為張老師
才得以有了認主的機緣
在這裏,我們一起經歷了很多
直到今天的此刻
這中間發生的一切
完全可以說是一趟奇幻旅程
有點奇妙,有點不可思議
很真實又有點不立體
有點複雜又有點感傷
以前我也常常想著
這究竟是得或是失呢

後來,漸漸的
我好像有點懂了
慢慢的,不太去用得與失思考事情
這個感受,就像是
師兄姐們前面分享的
得失本就相伴
福禍本就相依
或是,
更像鳳如姐說的
有形世界的得失,最後都是歸零,所以無所謂得失
因為從來就沒有得,又何來有失
得失端看於「我」,一切唯心,
(呼應了上次我們討論的提起放下”)

這不是自視清高的說,
此生已經擺脫對功名利祿的追求
而是,
每一次關於得失的掙扎
都是一種學習和提升
都是一種對心的修煉
那都是一種
關於自己,關於生命,關於靈魂的練習
每一個選擇
經過思考
只要是,能與人為善,不違背正道
決定了就接受,就勇敢面對
努力眼前,忘記背後,
盡力而為
我猜這可能就是博士說的
以正道為本,順心而行

如果每次我們都可以,
不背離正道順心而行
做出每一個選擇,真心地接受
也真心的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
那也許就能更靠近
張老師提醒我們要「快樂修行」的原則
也是力行,「活著就是一種修行」的精神
越接近這個目標
似乎就越能安住自己的心
喜怒哀樂當然還是會有的
但是自己知道
已經不會那麼被情緒影響了
中樂透,肯定還是會興奮到尖叫
看到不公不義,肯定還是會幹聲連連
但是不會久久受困其中
我想這也呼應之前談到的「生氣」
如果我們都能時時覺察
真心接受自己的選擇
真正了解自己正在行走的道路
生氣的時間可能就會短一點
說一說,罵一罵,氣完就好了


所以
李開復超級人生勝利組
是得還是失?
得了癌症而對生命有不同體悟
是得還是失?
危機總也是轉機
不同的視角就能有不同的解讀

所以,
給孩子們問問題晚了
就晚了吧
就盡情享受跟他們的生命交流吧
身體累了,就跟孩子們說下次再問
得失兩忘,盡其在我吧,

我的爸媽有時候很荒謬
但還好,人生還有幽默感這個玩意
只是事出必有因
我相信
我們過去一定有一些因緣
所以這世才聚在這裡
一起合演這一齣家庭倫理劇
如果每個人的生命劇本
都是自己為自己撰寫的
肯定是我的靈魂很渴望這段成長
這齣戲的確讓我長大不少
沒有痛又怎麼蛻變呢
所以,
如果他們現在
荒謬到我不能承受
我就跑走,然後哭一哭,
等我哭完堅強了,
我再繼續回來好好愛他們


有時候我會想起
張老師說的,「行走江湖,氣魄要咖好咧」
生命也是這樣
選擇了,就接受就勇敢面對
不用擔心得失或害怕輸贏
生命真實的價值,
沒有得失輸贏的衡量
即使世人覺得你傻或是輸家
卻也換不到你內心萬分之一的甜
可能就是張老師說的,
「那個甜拿什麼也換不來的」
而又想起,
這一生能夠有這樣殊勝的因緣
接受來自盤古爺爺,地母媽媽的照顧和教化提點
以及眾仙佛的慈悲照護
還有張老師,無私的身教言教
(老師我看著你的背影,常常都感動的想要流淚)
還有大家,
在這條路上的共修夥伴們
我們很不同,卻又很相同
謝謝大家這樣同路人的緣分,
能有互相支持的同伴,
超級不容易

我愛你們!!!()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關於得與失


超人提出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

前陣子我有個新的工作機會,十多年來,我一直渴望著離開目前的工作環境,這次的機會提供了我更彈性的工作時間,更大的市場,以及可能更豐厚的獎金。這麼誘人的條件,身邊的朋友都很為我高興。目前的工作已經任職11年,公司的環境/人事/任務,都有足夠的經驗,而且能得心應手,收入雖然過得去,但總覺得以自己的工作能力,跟其他人相比應該可以更高,職位也是~新工作,新挑戰,不斷誘發我的渴望,引導我向一個未知的領域。原本的思維只在工作上,後來與老師聊過後擴大思考的方向到家庭及生活層面,我發現新工作雖然可以帶來更好的收入,但是意味著要放棄現有的很多人事物,包含可能要離開家去大陸,可能要有更多的工作時間,而最讓我感到擔心的,是新工作的夥伴們彼此的關係是從追求金錢而累積起來的。仔細想想其實我目前的生活,物質上已經能夠滿足,現在的工作上得心應手,讓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二者權衡之下,錢少了,但自由卻多了,我選擇平靜與自由,不追求更多的金錢與商場上的挑戰。 我放棄了較高的收入,選擇心靈上的平靜與自在。魚與熊掌,我覺得在心靈上的獲得更加重要。雖然有些小小遺憾,我仍放棄了新工作機會。人生的路上的抉擇,經常是得失相伴,我相信這也是對智慧的考驗,請教師兄師姐們,得失之間的修行,大家會如何面對呢?
汪鳳如的回應
其實,有形世界的得失,最後都是歸零,所以無所謂得失。但有形世界的燦爛,功名利祿的甜美,卻是行者最佳考驗,有些人可以直透穿越,有些人會被重重迷障,但每一次得失的掙扎,真心的探尋,都讓我們撥開一層迷霧,堅持這樣的走,我想清明會出現。

洪景山的回應

我想先說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可能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部分內容摘路自天下文化出版:我修的死亡學分。

=======
李開復,曾擔任蘋果、微軟及Google 3間頂尖科技公司的副總裁,創立了知名創投公司「創新工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並在26歲時取得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科學博士,李開復50歲以前的人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人生勝利族」。只要他努力,幾乎所有事情都能如願達成。但再好看的履歷,也打不過醫師一句「淋巴癌第四期,腹部有二十幾個腫瘤,情況不樂觀...」。2013年,51歲的李開復被宣告得了淋巴癌。
在患病之前,李開復以「最大化影響力」、「世界因我不同」做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並常勉勵年輕人要增加自身影響力、透過思考自己墓誌銘來幫助世界,但在2013年得知自己罹患淋巴癌後,李開復發現「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也讓他重新反省自己過去的人生。這場大病也許是上天巧妙的安排,痊癒後讓李開復停下了腳步,學著去感恩,將別人給予的點滴,用心感受,也開始學會主動付出。
對現在的李開復來說,能盡力而為,「對所有人都能留下一些美好記憶、幫助那就足夠了。」
=======

再說一個故事:

=======
郭靖一面解衣就寢,一面說道:“過兒,眼前強虜壓境,大宋天下當真是危如累卵。襄陽是大宋半壁江山的屏障,此城若失,只怕我大宋千萬百姓便盡為蒙古人的奴隸了。我親眼見過蒙古人殘殺異族的慘狀,真是令人血為之沸。”楊過聽到這,想起途中蒙古兵將施虐行暴諸般可怖可恨的情景,也不禁咬得牙關格格作聲,滿腔憤怒。
郭靖又道:“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於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這一番說誠摯懇切,楊過只聽得聳然動容,見郭靖神色莊嚴,雖知他是自己殺父之仇,卻也不禁肅然起敬,答道:“郭伯伯,你死之後,我定會記得你今晚這一番話。”
郭靖那想得到他今夜要行刺自己,伸手撫了撫他頭,說道:“是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國家若亡,你郭伯伯是性命難保了。聽說忽必烈善於用兵,今日退軍,自必再來,這數日中定有一場大殺。咱們轟轟烈烈的大幹一場。時候不早,咱們睡罷。”
=======

超人老師的題目:得失之間,我想,李開復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郭靖也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當然,超人老師的案例也很典型、很寫實,很動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先不說超人老師,說這兩個故事:李開復從鬼門關回來,郭靖卻往鬼門關而去,兩個都有得有失,這樣的對比,曾經讓我迷惘很久,這兩個案例好像都令人激賞,但結局卻大不相同,那麼,共同點到底在哪裡呢?


今年內觀時,最後有機會和幾個大學生一起交換心得。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些大學生所共有的,他們問:如果我一直修行,一直內觀,那我會不會「看破世間」,因而失去了一個年輕人對這個社會和周遭環境該有的熱情,也失去了可能的社會成就和對社會的影響力?這是一種得與失。這個問題,想當然爾,你不能跟他們說,修行可以是一個終身的職志,這他們知道,他們也熱中於修行,甚至遠甚於我等。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在修行和社會成就之間取得平衡?畢竟還年輕,生命還是有無限的可能。
更嚴肅來說,相對於這些學生,我們都算是有一些年紀了,很多時候,說是「看破」,卻往往是「不得不看破」,說「放下」,更多的是「不得不放下」,有時是因離不開舒適圈,所以就只好「隨緣自在」。我們捫心自問,在看破和放下之間,在得與失之間,我們是否還擁有和20歲年輕人一樣的風風火火?一樣的對生命充滿熱忱(不是要去牽妹妹的小手,請不要歪掉喔)?我們是不是還在追求生命中的各種可能性?如果是,那反過來,如何在平衡的基調上綻放熱情,那還真是一個大挑戰。


我的一些看法經常很幼稚,所以常常被老婆電;得與失的拿捏就是常常被電的項目之一。現在要把想法說出來,還是有點怕怕,超人,出事了要挺我
老婆大人說:「有形世界的得失,最後都是歸零,所以無所謂得失。」這是蓋棺之後的見地,極其寬廣與瀟灑!有這樣的見地,注定走暗路不怕遇見鬼(就像郭靖之於楊過)。但是這句話我只同意一半(超人,出事了要挺我),在蓋棺之前,我們就是要做選擇,我們就是需要採取行動,為生命、為未來創造各種可能,在那當下,我不認為「歸零」的想法足以幫助我們做出「平衡」的抉擇,否則,怎麼一個是離開鬼門關,一個是走進鬼門關,而我們卻兩個都雙手叫好?

我是這麼想:
1.  凡事想得到去計較一下得失,這就很不簡單,先要鼓鼓掌,鼓勵一下。這就是一種覺察與自我控制的功力。下一步是,衡量得失的標準是什麼?
2.  得與失的判斷可以有兩種,第一種,在未行動之前的得失判斷:
l   第一要檢驗是不是合乎天道、正道,不要有私心。
慾望驅使之下,一個人的貪念很容易被過度包裝而不自知。李開復罹癌後自省:原來「要增加自身影響力、透過思考自己墓誌銘來幫助世界」的想法並沒有錯,但其中有很多誘惑與陷阱,比如說要幫助世界,卻是想增進自己的名聲,回首過往,他發現做的許多事都參雜了太多利弊考量。
這是私心作祟,不守正道。當然,不是說因為李開復的私心導致他得癌症,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而是要說,他得了癌症之後,參透了這一層,因而後悔懊惱以前的所作所為,而覺得昨日之非是如此的不值。換個場景,我相信,如果郭靖得癌症,他也無悔!
l   第二要順著自己的性。逆心而為太過矯情,終究會扭扭捏捏,反而迷路,失去真常之道。
郭靖之所以是俠之大者,並不是他要追求成為大俠,認識郭靖的人都知道,那不過就是他原原本本的性,就是他原本敦厚誠樸的性,就是「直心而為」而已,能不能成為大俠,還真不是在他的考量範圍之內,更何況是「俠之大者」?
l   順著自己的心性,去行正道之行,那就一切合乎自然,出於自性。不管你是要走向鬼門關,或是離開鬼門關,都無怨無悔。
l   自己的心性自己找,這是行者的功課之一。我們的修行不就是要放下一切的染著,去尋找那麼一個本心嗎?得與失的判斷,從瞭解自己出發,這當然是修行的課題。
3.  第二種:事後,如何面對得與失。
l   我覺得,「隨緣自在」是事後對一件事情的價值觀。正因為我等愚昧,搞不清楚「緣」之所在,所以事發當下,順著本心,依著正道而行,事後,細細品味緣起緣滅之道。事後之明當可補先見之不足,繼而開啟智慧,一步一步明心見性,這是一個滾動式的成長。所以老婆大人說:「每一次得失的掙扎,真心的探尋,都讓我們撥開一層迷霧,堅持這樣的走,我想清明會出現。」這是後見之明的智光所開展出來的清明,當然引導我們走向大道。汪腦大說「毋為貪欲遮閉本心,自有清淨智慧生起」是一樣的道理。
l   正因為順著本心,依著正道而行,所以得失之間,沒有私心作梗;得失之間,未必明智,但至少無悔,最差,不過就是當作付學費。
4.  第一種,不就是尋,第二種,不就是伺?尋與伺,不僅是禪坐的功夫,更是人生的智慧。
5.  我一直在檢視自己是不是處於「不得不看破」、「不得不放下」的情境,亦或是不是一直用煙霧彈在包裝「隨緣自在」。年輕時的清狂,挹注了生命的光彩;隨著年紀增大,心力和視野將支撐起生命的深度和多樣性。但紅塵的洗禮和奸巧,卻也往往提供了我們更多的掩護,因而更容易失去了赤子之心,迷失自我。得與失之間,總是可以有各種說法,差別只在智慧明暗罷了。



汪鳳如的回應

一直很讚歎博士能將簡單事情複雜化的本事,從我一向單純的腦袋來看,這二個故事的關鍵只有一個字,我,李開富積極熱忱沒問題,問題是骨子裡其實要彰顯自我,直到在死亡面前,才認清自己的渺小。也才得一重生機會。至於大俠,因為無我,面對死亡因而無懼,死亡反而是生命最後一燦爛的煙火。

文琳的經驗分享

我覺得得與失真的是見人見智;當下原本以為是得或失;常在多年後又有新的感觸我生活中的實例是以前爸爸在世時;我媽媽為了陪看病和照顧醫療的事一直與爸爸爭吵不休,我就乾脆把這事拿過來做了!
其實剛剛開始會覺得為何他們最疼的兩個兒子都這樣置身事外;不聞不問的,莫不關心;原來是很替爸爸生氣和不值,而我自己一直都心疼爸爸受病苦;所以請假陪看病或帶他週末去氣功等,且多年下來我都不曾想到他會這樣快離開我。到現在他也過世了幾年我才意會到;其實我才是得到最多的受益者,我對他的陪伴其實讓自己成長許多;醫院跑多年下來也因此而知道珍惜健康的重要;對受病的人也較能感同身受,所以我也有正面想法要把自己身體顧好;對自己才算負責;未來也不去讓家人再為此煩惱。還有我有因緣為了問爸爸的身體的事進而認識了老師和大家這個團體;這一切一切回顧下來是真的我得到的多;我小小的付出卻得到這些,我真心感恩。所以十幾年前的我;也不知會有得;但是我如果在當時覺得我做了是多大的付出或失去自己而計較或沒有做,我想今天就沒有這些得。和能在這裡和你們共修的機會

洪景山對文琳的回應

文琳的故事,我心裡很有感觸。我想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類似文琳這樣的故事。有時候,類似的戲在自己的身上一而再的重演,甚至,同樣的景在周遭的人身上不斷輪轉,那,我們從中學到什麼?

如果我們把文琳的故事倒著看,事後,我們會發現,有其因,必有其果,不管是善因導致的善果,還是惡因導致的惡果,反正,就是接受與承擔,隨順因緣。不僅要隨順因緣,更要去「了知因緣」,從中去學習、體會,並擇其善而取之,智慧就在這個過程中開展。我能深刻感受文琳的感恩之心,這種感恩,看來樸拙,卻是大智慧,不是口頭禪!

再往前看,當下,文琳對父親所做的一切,有沒有在計較得失?有沒有去騰算利弊?沒有,不就是依著自己的本心而為而已。頂多,覺得這是一件對的事情,然後就去做。不能說這樣做就一定會導致怎樣的得失,但至少事後無悔,心中坦蕩,然後,能在以後的日子裡,有機會能「平心」細細品味緣起緣滅之道,這無亦就是種下了一個智慧種籽的善緣。
看來,最佳的得失之道,就是遠離得失計算。當下,順著本心、依循天道、無私地進行抉擇;事後,去接受、承擔,並平心體驗緣起之道,最終,將導致智慧升起。煩惱即菩提,不就是這個意思?

洪景山的另一個補充

什麼是天道?什麼是本心?或許當時的文琳不明不白的,也就選擇了照顧父親這一條路,現在,如果再來一次,以文琳的智慧,我相信會「清清楚楚」地,再做一次一樣的抉擇。從不明不白到清清楚楚,之間所添補的,就是對本心和天道的體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一路,就是智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