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之人,無需忍辱之事
去年老師曾要大家談一談畏和懼,我寫了一段放在網誌上:
http://ling-dao-xuan.blogspot.tw/2017/02/blog-post.html
這文章中我下了一個註腳:
如何能無畏?定力很重要,是一種功力的呈現。
如何能無懼?正念很重要,是一種德行的外顯。
無畏是為功,無懼是為德。
定力和正念的核心,就是無我。
如果再演繹一下,
人需要忍辱,就是因為半桶水,就是有我,害怕這個「我」受到侵犯,於是有懼。
如果一個人無我,自然無懼,所有諸事臨身,自然消融,隨順因緣,何需忍辱?甚至無辱可言,何來忍之?
就好比,潑一桶污水到大海,大海需要忍辱嗎?
換一個角度來看,或許,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常常在「忍辱」,如果是,那或許你的自我還是很強大喔!
當然,更多時候,我們可能根本連忍辱都做不到,一把火就燒掉了功德林。
想再延伸一下:
我個人的觀點,「忍辱」這個功夫的重點,如果只是在忍,那是傻忍。更重要的是要透過忍,去觀察自我的存在,然後消融自我。
所以,忍,是要幫助自己能夠在「辱」的情境中脫離出來,然後觀察、然後對治、然後放下!
觀察什麼?觀察你為什麼會有辱的感覺,把這個緣起找出來,處理它,然後放下它。
在那個忍的當下,智慧的火花一下子就繃了出來,這就是在修行過程中升起的智慧。
慢慢地、反覆地練習,於是,功力慢慢長進,自我越來越小,所懼越來越少,人就越來越自由,反過來,所需忍辱之事越來越少,終於無須忍辱。
在http://ling-dao-xuan.blogspot.tw/2016/12/blog-post_31.html中有一句話:
「無我到無懼,這是自自然然就發生的事情」
「因為無我,所以不會害怕失去、害怕改變,這當然無懼。」
===
===
忍辱,是「六度波羅蜜」之一。
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佛說六度波羅蜜是六種可以到彼岸的法門。
「忍辱」是一個修行的巧門,巧在哪?不在「忍」,而是在「忍」的當下,出離辱的覺受,去覺知我的存在。
喜、怒、哀、樂也是如此,這是一門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