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選擇:智慧的試煉



人歷練多了,很自然地,對「命運」的感觸和體認也隨之變多。或許大家從生命經驗中,逐漸地感受到命運和心念之間的互動:到底是心念決定命運,還是命運決定一切?有一種說法,命運只是給一個人設定了許許多多的可能,一件事,命運給路,心念為選擇,心志為力。所以,心念與命運的關係就是命運給出了範圍,心念所做的選擇決定了結果;不同的選擇,果報自然不同。

如果你能覺察,那就有所選擇

一個故事。
一位先生下班回到家中,公事包隨手一扔就累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太太無法克制心中的怒火正式開罵:「不換衣服就躺在床上髒不髒?被單都是誰洗的……」。這時候先生慢慢張開剛甦醒的眼睛,說了一聲抱歉,解釋是身體不適的原因。太太此時心中升起一股不捨,然後發現,其實在開罵的那個當下,她是可以有所選擇的

從修行的角度來看,能知道你可以有所選擇,那就是一個契機---向上提升的契機,可以改變的契機。但是,我們是不是常常不自覺地,忽略了其實我們是可以有所選擇?然後,對一件事的反應就被我們的習氣給綁架了。所以,知道可以有所選擇是很棒,但是還不夠,還要能做出選擇,這才是功夫。那這功夫在哪裡?就在覺察的功夫,透過覺察超越習氣對我們的束縛,不讓習氣制約了我們做出選擇的可能。

如何增進覺察的功夫?禪修[1]是一個好的方法,從禪修的練習中累積覺察的經驗,並鍛鍊持續覺察所需的心力。

建立在覺察的基礎,諸如謙卑、打破既有的框架、擴大我們的視野與放下執著等等,凡此種種的練習都可以有利於讓自己接受及涵納各種新的選擇。相反地,沒有覺察的基礎,那所有的一切就容易淪為口號,變成口頭禪。



看著目標解決問題:做一個「最佳」的選擇

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那如何能做一個最佳的選擇?謙卑會不會幫你做出一個好的選擇?未必,謙卑會增加你選擇的機會,但未必能幫你做出好的選擇。目標很重要,不同的目標會導致不同的選擇,並進而導致不同的果報。例如,一對夫妻吵架,如果他們只是要取得當下的爽快,那就離婚吧。如果目標是希望能解決彼此的歧異,以開創兩人共同的未來,那當然會有另外的作法。

如果把「如何提升我們的生命」當作目標,那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的選擇呢?利他、低聲下氣、平等心、無常、輪迴、放下我執等等[2],這些都是很棒的觀點,這些觀點如果能融入我們的生命,並成為價值觀的一部份,那麼,我們所做出的選擇,對於能幫助我們提升生命層次的機會就會高很多。如果你的目標只是尋找明日的快樂,想當然爾,那將會導致另外的選擇。所以,再一次強調,目標很重要,而且,要看著目標解決問題。

在修行的路上,各位的目標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大問題啊,大家都應該好好地去思考,給自己理出一個頭緒,然後堅定心力:修道如初,成佛有餘。

選擇,智慧的試煉

選擇無所謂內在與外在。
或許環境給了你一些限制,這可以說是命運的範疇,但最終你還是在生命的每一個環節不斷地做出選擇,而這是心的運作。透由心志的運作,接著有可能會推演出新的命運格局。在這循環的框架中,基於我們自主心念所做的「選擇」,就是驅動生命往前滾進的巨輪。做出了選擇之後,究竟是向上呢,還是向下呢?這就是選擇的智慧,不是嗎?



洪景山





[1]禪修就是修習禪定,禪定就是覺察的連續狀態
[2]如何正確地利他、低聲下氣、平等心、無常、輪迴、放下我執等等,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必須探討,但不是「選擇」這個議題所涵蓋的範圍。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回應靜慧: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妳的心有比較平靜了嗎?

昨天你就真的就像在火宅中,一顆心狂暴不安,妳的「內觀」的功夫彷彿在那一段時間自妳的生命中蒸發殆盡,妳回想一下看看,是不是如此?

不過,萬物都有他的啟發,靜下來想想,昨天那個樣子是不是修行的最佳「負面示範」?

l  如果心裡沒辦法因為修行而更恬靜與輕鬆,「務實面」上無法有所突破,我認為這不算修行

務實面上是什麼?就是生活,生活上給妳的所有的考驗!

要超越生活給妳的考驗,唯一之道就是面對他、處理他、放下他。沒有拿起,哪有放下?不去體會其中的萬般滋味,一步一步去還清其中的因果?又談何放下?放下的基礎至少是無憾,無憾以後才談看清,看清之後才能輕輕放下還自己一片雲淡風輕。

所以,不要逃避,不要躲閃!

我常想,修行的人往往帶著一份滄桑,因為他必定要在紅塵中打滾,紅塵練心。
可是,滄桑中帶著從容和淡定

l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命不可改,運卻有高低起伏,遇見低運的時候(就像你昨天),任何小事都可能造成連鎖的反應,在這種時候,行為和氣場無疑就成了關鍵.......走出低運時的關鍵。
妳的行為和氣場就是自己強大的內心,自己和自己狂暴的內心打仗,你打敗它一次,它就強大一次!就是說,你不跟隨自己的慌亂,不放任自己的暴躁,你始終堅信,你始終樂觀,隨著你強大的內心,自然就有了堅定的行為和正面的氣場,這樣周圍的低氣運就如拂過山崗的清風,他橫任他橫,清風拂山崗!!這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我們或許沒有辦法避免山窮水盡,但總能創造坐看雲起時的恬淡吧!

所以我才會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8字,寓意深重,望自體會。

或許妳再想想,妳對林大哥善意提醒的回應,以及對菩薩生日團拜的奇特反應,不就剛好中了低運的魔咒所產生的一連串連鎖反應的一環?換做平時,妳不應該會有這樣的回應吧......

l  好好考試

還有,別說低運是誰造成的,是誰給妳帶來的喔!說這些都沒意義,真正要緊的是,妳如何面對你的挑戰,保持一種平和、從容和淡定,這才是修行者應該要去超越的

所以我才說,如果有「成就」這麼一回事,那你已經拿到入場券了,因為,妳現在不就是正在入場考試嗎?但是,不要自滿於入場,要想如何出場才是正道。

還有,不要怨惱出考題的長官,說他的題目出的不好,要知道,他能針對你的弱點出題才是好考官,是老天爺的眷念,他是你的貴人,要尊重他,要感恩,感恩貴人、感恩天!

還有,最後一點,很重要的一點,不要無心中也去當出考題的人,這裡所指的「無心」就是習性的反應,依著妳的習性去回應、去對應,甚至反擊,就是無明。

看顧好妳的心,好好解題就是,這就是修行者應該要辦的事。


出考題,和修行無關。不在智慧引導的前提下出考題,是無明,充其量也只是老天爺的打手。妳說,出考題會導致成就嗎?

洪景山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從放下到當下到承擔


今天(1017日)由Jasen(王燦榮)引言,娓娓道來他在道場中,如何從遭遇到人生的谷底,藉由劉老師和張老師的引導而能撥雲見日。一路走來,發自內心對諸佛菩薩、老師和同修們的感恩、深深懺悔自己的無明,並逐漸從迷惘中升起一絲一絲的清明而獲得輕安。

輕安快樂

的確,人生之中,能擁有那一分「輕安快樂」是多麼地難得,「掃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飯是平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輕安的心境對應到萬物,處處皆是禪機!
然而,事實上一個人終其一生,往往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為什麼如願的少,不如願的多?即便一個人生活無憂,幸福美滿,但,他敢說得上自己的生命「輕安快樂」嗎?更多的例子是,「成功的人生」未必是快樂的人生!

問題在哪裡?

或許我們要先問幾個問題:如果「輕安快樂」是我們想要的,那,怎樣才是「輕安快樂」?如何能通往「輕安快樂」之道?如何能常駐「輕安快樂」的境界?

當我們追逐樂時通常會導致苦

先不說「輕安快樂」是什麼,一個經驗常常是,當我們追逐樂時通常會導致苦,因為,「追逐」本身就是苦的來源之一(求不得苦),或許你會說,難道我就沒有鹹魚翻身,難道就不會有被我求到的時候嗎?哈,當然,烏龜也有翻身時,只是,那時候又要去追逐新的目標了。
有時後我們會覺得人生空空的,沒有目標,為什麼?就是我們常常活在別人的框架,別人的價值觀上,活在別人的陰影下,不斷地追逐以獲得別人的肯定,如果自己的表現沒有滿足別人對你的期待,或許就憤世嫉俗,如果滿足了,那就繼續追逐,這樣的人生,哪裡是輕安?
我們常說身上充滿了負面能量,所以要用正面能量來取代負面能量,因此就開始尋求、建構所謂的正面能量。而這個追尋、建構的過程,卻隱含著巨大的危機,往往對正面能量的追逐而導致更大負面能量的升起。

所以,如果輕安的生活是我們想要的,那,或許,汲汲「追求輕安的生活」恐怕並非正途!追求,往往是苦的緣起。

要翻轉一個人對痛苦的看法,內心的平靜是很重要的

相對於輕安快樂的,則是痛苦;身體的苦、心裡的苦、靈性的窒礙,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有些苦是因緣際會,有些苦則是如影隨形,努力,未必就能隨風遠揚。但我們也常發現,一樣的情境,在不同的人身上,會呈現出不同意義,有人覺得很苦,有人覺得還可以,有的人還可以苦中作樂。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痛苦是相對的,痛苦的意義是心裡造出來的。要翻轉一個人對痛苦的看法,內心的平靜是很重要的。
一個人如果能擁有一顆平靜的心,那麼,酸甜苦辣自然不動於心,那不是說他就槁木死灰,而是,正因為心不被酸甜苦辣所制約,所以才能如實地品味酸甜苦辣。正因為心頭沒有糾纏,所以才能觀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平凡」世界的美。正因為沒有計較,所以才能「掃地焚香,粗茶淡飯」,享盡清福。

心的平靜,輕安快樂,自然呈現

因為心的平靜,平靜到甚至能觀察到苦的升起,然後用平等心對待這個苦,這就是一種出離,一種無偏無倚的出離。於是,不論是苦還是樂,我們用一種出離心、平等地對待,所以,苦或樂就是原汁原味的苦或樂,只是,他們不會再動搖我們的心了。這就是「活在當下」:不活在過去的悔恨或得意,不活在對未知的追逐。因為活在當下[1],就無所謂好、無所謂不好,沒有善、沒有惡,一切都是原汁原味,那不就自然而然能用大無畏的心去承擔一切該承擔的?這樣,人生還有苦嗎?

所以我說,從放下,到當下,到承擔。

所以,修行是一種減法,放下心的執著,維持心的平靜,「輕安快樂」自然呈現。輕安快樂本來就是如如不動、自然而在的,只不過被我們的妄心、分別心、追逐的心所蒙蔽,這種種心造就種種苦!「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裡所指三世一切佛,大約來說,就是輕安快樂的境界,你想知道佛的境界,那要知道「萬法唯心造」的道理,這個萬法,就是所指的這些妄心、分別心、追逐的心。所以,我們如果能放下這些妄心、分別心、追逐的心,「輕安快樂」自然就呈現。而去追逐輕安快樂,卻常常導致苦的緣起。

離苦得樂

人生各式各樣的痛苦是否有單純的緣起?如果有,那我們就可以集中力量來離苦得樂。注意,關鍵在離苦,離了苦,樂就呈現,那個樂就是道,就是佛性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各式各樣的痛苦可以有單純的緣起,而內觀之道就是通達苦的緣起之道,是為滅除苦的因,於苦得解脫。

內觀之道,讓我們從禪修開始
從一呼一吸之間,關照緣起,平等對治

洪景山
2015, 10, 27




[1]所以,惠明要惠能大師為他說法,惠能大師說:「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就大悟。
這個「屏息諸緣」就是平靜的心。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內觀之道





先問幾個問題:

l  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的目的為何?
l  我們為何要於苦得解脫?不能從別的地方解脫嗎?
l  如何而能滅除苦的因
l  為何「內觀之道就是通達緣起之道」?
l  緣起之道和滅苦有何關係?和解脫有何關係?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如果無法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並說服自己,那要談修行,無異鏡花水月,不僅容易道心浮動,四處飄盪,求神問卜,縱使機緣具足,也往往事倍功半。
如果要求得人天福報,那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基本,當然,具足人天福報是修行很重要的資糧,但如果過份強調,畢竟非修行之本意。
什麼叫禪定?禪定就是持續的覺知,是當下經驗的延伸,禪修就是禪定的修習,所以,行住坐臥當然都具足禪修的契機。而修行就是要透過自我的覺察(或是禪修的過程),最終希望能離苦得樂。離怎樣的苦?離因為執著所導致的種種的苦,不管是執著於遠離自己之所惡,或是執著於追求自己之所愛,只要我們心有所偏執,最終都將成為苦的來源。即便當下你很「快樂」,但之後呢?悵然有所失之餘,是不是又奮起追求?最終就是浮沈於欲求之中。一般的世人就是因為這個執著的心,所以存在著普遍的苦。所以,對於「苦的來源」的正確知見是非常重要的。佛陀說四聖諦:「苦集滅道」,這是佛法的基本,四聖諦闡述了一、我們要瞭解,這人世間的苦是普遍存在的,二要去瞭解苦的成因,三要去學習滅苦的方法並最終導致苦的消滅。這是佛陀所說的法,交代了整個佛法修行的程序。所以,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離苦得樂[1][2],「離苦得樂」就是四聖諦的精神體現。
好,那假設我們接受了人世間的苦是普遍存在的,那我們會問,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因導致這普遍存在的苦?其實前面已經說了,貪著你所愛、厭離你所惡、追求不存在的東西,視無常為有常,種種的貪嗔癡,無非都是建立在心的執著。這個執著的心、著相的心、就是導致眾生的苦的因。這個世界是如實地存在著,萬事萬物、所有的現象、心的作用(我們就姑且將有形、無形、心的運作等等都稱呼為「這個世界」)等等都是如實地存在。但要知道,這都是因緣合和的結果[3]。因為知道這都是因緣的聚合,所以我們的心才有機會從對萬物的執著之中解放出來。要注意,解放執著的心不是去否認這個世界的存在,而是如實地覺察這個世界背後的因緣運作,但不與這個世界攀緣。這因緣就如同種下的種籽,他是一定要發芽的,就像藍天的白雲,他就是一定會幻化而出的,但無論是芽或白雲,都無損於大地和藍天的無限寬廣。去觀照因緣的運作、接受因緣聚合的結果,但保持出離的心而不攀緣,如如不動,自然能解放這引起眾苦的執著。所以,用平等心去覺察、去觀照這因緣合和背後的「緣起之道」,進而了知、證悟心的運作、藉由遠離執著所導致的貪嗔痴,最終達到離苦得樂。


「用平等心去覺察、去觀照這因緣合和背後的緣起之道」,就是「內觀之道」,就是四聖諦的「道」,可以徹底消滅眾苦的因。

再看看上面這句話,是不是有道理?


內觀就是如實地觀察,透過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的一個過程。由於身和心是如此地糾纏,又是生命的一體之兩面,所以藉由對身體的觀察,特別有利於體悟心的感受和回饋,最終導致身、心的統一,那是小乘的成就;或是身、心和環境的統一,那是大乘的成就;或是最終身心靈的統一。要知道,萬法惟心造啊。「體悟心的感受和回饋」就是在觀因緣運作的「緣起之道」,用平等心觀這緣起之道自然能解放我們執著的心,那就是滅除眾苦的根本。身體的感受一方面當然是因緣合和的結果,在未開悟之前,這身體的感受當然就是苦的來源,但我們就是要依附著身體的感受去尋求解脫之道(藉假修真),這不就是「於苦得解脫」?

內觀的修習法門如實地存在,藉由禪修而入定,在定中堅定敏銳地覺察,用平等心引領走向深奧幽玄的未知之境,最後將修行的成果應用在紅塵之中,進而「紅塵練心」,在紅塵中鍛鍊,並廣度有情。這就是用出世的心、行入世的行。
我們有可能在紅塵中修行嗎?當然可以,但我比較傾向於那叫做修身養性,就如一開始所說的,是積累人天福報的修行,或是勉強讓自己維持不退轉;若要說到離苦得樂,真正的大樂,涅槃之樂,這不卯起勁來持戒、修定、發慧[4]是無以為之的。若只是透過說說道理、看看書、交流交流就想「離苦得樂」,個人是覺得很難,很難。試想,紅塵之中,我們的心是如此飄搖,我們總是在攀緣附會,隨波逐流,沒個定性,喜怒哀樂無常,借句經典的話,恐怕要三大阿僧祇劫!
您的目標是什麼?「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飲」,目標無所謂高低,一旦定了目標,抓對方法、勇往直前,這一生也就沒有白來了。
洪景山
2015, 08, 27



[1]這個樂的境界會導致心的安定,維持住敏銳的覺性,最終不論是成就自己或是救苦救難,都是以此為基礎,是通達小乘和大乘之道的根本所在。
[2] 「離苦得樂」雖然是修行目的,但目的地是為了指引我們方向,更重要的是修行的過程,如果因著這個目的反而形成新的執著,那就太過了。
[3] 這就是緣起性空,這是另外一個故事。
[4]特別是定慧雙修。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無常和空性

謝謝琪斐、泰龍和維君的回應,大家都很棒喔!(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他們的回應)。我自己問了問題,也試著自己回答問題。
「無常觀」或「因緣觀」可以作為一個處事的態度,也可以被用來當作一種人生觀。請相信我,「處逆境用因緣觀,處順境用無常觀」,單是能在生命中用上這樣的態度,不需要去探索「空性」,保證就可以讓人生輕鬆順遂許多。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從「處逆境用因緣觀,處順境用無常觀」這句話出發,大約也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幸福滿滿,福報滿盈。
頂多,有時候需要在執行面上作一些小小的修正,讓「無常觀」或「因緣觀」運作的更順遂一些,也就夠了。
總之,依著「無常觀」或「因緣觀」修,可以有大利益、大福報。
這和空性無關!!!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有道理?
(待續)

佛法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見解:「萬法唯心造」,華嚴經也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在佛教的思想中,是很核心的一部份,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可以回到這個基本的精神。所以,在佛教中,最根本的,是要去尋得這個心,這個本心,或是自性,或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是摩尼寶珠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經典,這個「心」用不同的名相呈現。所以六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但,就像我們週六討論的,這個心是不可說的,一說就著相,所以金剛經反覆地說,「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因為「無窮尚不足」以說明心的實相,所以乾脆就發明一個代名詞,說「心的實相」具有空性,一言以蔽之。我總覺得,「空性」根本就是買空賣空的勾當。
那麼既然不可說,那我們怎麼去修這個心?如何用此心直了成佛?既然不能直接面對這個心,那就用消去法。我們用消去法,去我執、改毛病、去貪嗔痴、當我們一層一層卸下,那摩尼寶珠的光芒就一分一分地呈現。所以,你的境界是修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那你怎麼知道你的狀況呢?當然,和經典的對證,和同修的印契,都是必要的,當契合時,那就是會心一笑,話都不用多說,這就是禪宗第一公案:「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那你相信「萬法唯心造」嗎?可不可以證明給我看?哈,這不是證明的問題,這是「信」的問題,一切的一切,都是從這個「信」出發的。
(待續)


如果說,萬法唯心造,而這個萬法當然沒有自性,是因緣合和而成,所以說:「緣起性空」---十方三世一切一切,都是源於此心,因緣而起的萬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個萬法,不僅是萬事萬物,包括心境、心情、喜怒好惡,都是所謂的萬法。

所以,佛法的修行是在修什麼?當然是修「萬法唯心造」的那個「心」,而不是「萬法唯心造」的那個法。這是重點!所以六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說那個「心」。

這個「心」如何修?如何「明心見性」?用「消去法」,消去我執、改毛病、去貪嗔痴,去練習如何「無住生心」,佛陀說的法都是在說如何修這個心。

各位想想,「逆境」、「順境」是不是「萬法」的一種?今日之順常是昨日之逆,而今日之逆也常因昨日之順,不是嗎?「處逆境用因緣觀,處順境用無常觀」,如果,我們陷於「逆境」「順境」去「觀」,那就是在「萬法」中浮沈,是在波濤洶湧中尋求一葉扁舟的平靜……難啊!結果常常會「為因緣而因緣」、「為無常而無常」,跟之前我們談到的「為慈悲而慈悲」一樣。難怪乎我們常聽到很多人用感慨的語氣說:「唉!嘿無常啦..」「唉!嘿因果啦」,說完了之後呢?往往是拖上一聲更長的嘆息,然後呢?繼續浮沈……他並沒有從無常和因緣法中得到智慧啊。

但是,我必須說,依著「無常觀」或「因緣觀」修,適當地調整操作的技巧,還是可以有大利益、大福報,這是肯定的。但我想講的是,如果你要的更多,那你必須觀透無常和因緣背後的真意。如果你能接受無常觀和因緣觀,你應該也就可以接受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萬法唯心造,那再往上走就是「緣起性空」;再往上走,那我們必須去探索心的本質…….那就是空性。

反過來,如果我們瞭解了修行就是在修這個心,當然就是要在這個心上面用功夫,去證悟心的「空性」(什麼是心的空性已經在前面闡述過了),既然能明瞭心具有空性的本質以及接受萬法唯心造,那自然就會導出「緣起性空」,接著,「無常觀」或「因緣觀」就自己跑出來了。而當我們在運用「無常觀」或「因緣觀」時,我們自然知道,這些「觀」的過程,都將直接用來印證「緣起性空」,用來體悟「空性」的真意,那就是真正接觸到「修行」的核心,各位,到此,法喜尚且不足以形容,又哪來悲情與感慨?

所以我說:「因緣觀」和「無常觀」是體悟「空性」的最佳練習,而這個鍛鍊是入道的契機啊!

我們再回到問題本身:「無常就無常,為什麼一定要和緣起性空扯在一起?為什麼一定要去談空性?」各位,您覺得呢?


謝謝今天下午有機會讓小弟說說話,感恩!
小弟想要作一個小小的補充,我想講的是,無常,很多人說到無常時,往往是感慨、無奈或是不可預測,但不是的,不是這樣的!就像證嚴上人說的:「處順境要用無常觀」,無常觀應該是很積極的,但積極在哪裡呢?積極在我們要認知到萬物都是因緣合和,然後瞭解到因緣合和背後「緣起性空」的本質,所以,當我們在說「無常」時,要知道,重點不在「無常」本身,重點在於要透視「無常」背後所代表的「空性」,因緣觀也是如此,因緣觀的背後也是空性,所以,小弟才會說,「應生無所住心」,這個無所住的心,將會自然而然導致「因緣觀」和「無常觀」的生起,不僅如此,這個無所住的心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所以,「因緣觀」和「無常觀」是體悟「空性」的最佳練習,而這個鍛鍊是入道的契機啊!


洪景山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直心_真心_無心

小弟上次共修會因事無法參加,很遺憾不能參與主講人Ruby(施虹甄)引言的「下一站---預見幸福」。昨晚特定情商Ruby幫忙,為小弟作個快速的個人服務,重點摘要她引言的意旨脈絡以及各位師兄姊的討論。非常感謝Ruby充滿智慧的引導,讓小弟能神往於當下的情境,Ruby的慧心獨運,讓小弟獲益良多,感恩。
其中Ruby提到有一段討論,說到秋宏姊姊闡述的「直心」和「真心」的分別(據說是差兩點);謝伯伯提到「無心」,他說無心最基本,他買玉蘭花時,因為無心,所以有時候給錢,但不拿花,云云。小弟聽了之後觸動了心裡的一些想法,因此想在這裡向各位師兄姐就教,看看是否適當?
l   關於無心
「無心」,無所執著的心很重要。但我們活在這個紅塵,吃的是五穀雜糧,無可避免需要和人、和萬物互動,在互動的當下,「無心」要如何運作?舉個例子來說,給錢不拿花,是的,對給錢的人是「無心」,不執著於錢,不執著於花,但對賣花的人來說又如何?
Ø   賣花的人或許會因為買的人的「無心」而心懷感恩,進而願意在他的生命學習這樣的「無心」,那真是圓滿!
Ø   賣花的人或許會生氣:「難道你看不起我?」
Ø   或許會激起賣花人的貪欲:「真希望今天再來幾個這樣的好人(傻子?)」。
Ø   如果一整天都遇不到這樣的好人(傻子?),說不定還激起他的嗔恨心,回家之後對家人抱怨
(聽說「抱怨」是秋宏姊姊下一次的主題)

我想說的是,「無心」是很好,要以無心為本,但,面對紅塵,如果一個人的應對就只有「無心」,那會不會有所偏執?會不會太自我?會不會不管他人而變成「自掃門前雪」?就如前面的案例,是的,買花人的「無心」卻可能導致各種難以預測的後果。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那是他的事,是他的業,關我何事?但,他的業是被你挑起的啊,這是因果啊!
那,難道「無心」錯了嗎?不是!是要以「無心為本」,但這只說了一半,行走紅塵,還是需要手段啊!比如說,我們要維持生命的運作,必須以「攝取營養」為本,但只憑一句「攝取營養為本」就夠了嗎?當然不,我們必須去找資源、找食物,要為如何「攝取營養」採取一切手段,這些種種手段也是維持生命運作的必要。難道我們能因為舉著「攝取營養為本」就偷拐搶騙嗎?當然不!!!難道我們能只憑著「我無心」一句話就行遍天下嗎?這恐怕也是不究竟。
說到底,以「無心為本」出發,但還需要以「智慧」為手段行走江湖:「無心」是長養智慧的溫床,而智慧是鍛鍊「無心」的契機。

l   關於直心和真心
我不是很確切瞭解我的認知是否貼合秋宏姊姊的原旨,我用一種對比的角度來看,可不可以說,「直心」就是不偏執不染著的心,暗合天道的心;如果是這樣,那「直心」是不是有點像謝伯伯說的「無心」?「真心」呢?「真心」可不可以說有點類似上面所說,「智慧運作下產生的心」?出於直心的真心,讓我們能以智慧的手段,行「無心」的天道,因為是出於直心的真心,所以所行一切,盡皆圓滿。
我的感覺是,名相不同,但本質似乎相通。

l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經文的意旨就先跳過,就說說字面上的意思。佛陀說,我們「應無所住」,大約也就是說,不執著、不攀緣,更大約一點說,不就是「無心」或「直心」?但佛陀接著說「而生其心」,既然無所住,那還生什麼心?生了心,又如何「無所住」?這不是矛盾嗎?其實,佛陀是人啊!他不是「宇宙中的一股能量」而不食人間煙火!他是說,要以無所住的態度,升起智慧的心,用來斬斷世間的煩惱愚癡,也就是以「無住為本、智慧為用」,以「直心為本、真心為用」,以「無心為本、智慧為用」,以出世的態度,行入世的行!

謝伯伯、秋宏姊姊、Ruby所言,盡皆暗合天機,說不得盡是菩薩的旨意?


洪景山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當慈悲具足時即與諸佛同心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在修行的道路上徐徐而行,從一個在傳統信仰氛圍成長的好奇觀察者,到接觸浩瀚佛法後熱切於佛教哲學的吸收與思維,最終進入實踐的領域,一直到接觸共修會,這之間修行脈絡的轉化層層疊疊,在在是因緣契機的化現。
「何謂修行?」,這不是一個很嚴謹的命題,在個人不同的修行階段,這個命題有時候也會有所微調,例如會變成「修行的方法」或「修行的目的」等等,但無論如何,也不知是否為個人的執著或是法障,若無法為這個命題尋得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的說法,就會覺得修行這條路走不下去。
總以為信仰、修練和修行是一體的三個面向。或許個人因緣的關係,雖然是在強大傳統信仰的環境中成長,但是老實說,因為總是扮演旁觀者的角色,信仰的力量是僅止於意會,未曾內化為生命的價值。有時會感動於堅定信仰所支撐起的強大的生命力量,也深刻體認到,具足強大的信仰力是修行的莫大助緣。但若非經由理明、實證的階段,個人實無法將信仰內化為生命的DNA,然而,缺乏信仰的資糧卻又使實證的道路踽踽難行,這大概是我的障礙吧!
也是因為個人的習性使然,過去一直習慣向內看,學習如何去安頓自己的身心,學習如何去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學習去體會因緣的合和運作,總之,不知不覺地,其實在心中建構起一個出世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和我的心對治。當然,向外,也對應了一切具有出世氛圍的因緣,而這大概就是修練的範圍吧!老實說,這沒什麼不好,如果這是我要的。這個結果是,心或許比較定一些,或許比較不會隨境而轉,但,也僅止於此。
然而,這真是我要的嗎?每每讀到金剛經:「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啊,我是要降服我的心,但佛說要降服自心需發心令六道眾生入無餘涅槃,六道眾生和我的心有啥關係?明明是要降服其心,但卻又說必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到底是要生什麼心?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佛也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但是,這些話語對我來說都僅止於意會,僅止於被動接受,但卻無從體會這些經典與聖賢在這些話語背後所要傳達的修行法要和脈絡。又一次,因為理不明,因此明知是佛的真理,卻無法內化為心的價值並轉化為修行的力量。一個清清楚楚的障礙橫亙眼前,卻不得其法跨越,一種鬱悶油然而生,這或許是我的業障吧!
諸佛菩薩慈悲,一個修行的契機正悄然發動。
在共修會中,老師耳提面命、諄諄善誘,要我們利他,要我們行善、要慈悲。應該是老師強大攝受力的加持,這些已經聽聞過千萬遍的名詞,從老師的口中說出份量就是不一樣,一入耳便在內心產生巨大的漣漪。
是啊,慈悲!於是,我慢慢看清楚了自己在修行上的門檻。當你一直和自己對治時,自我就變成了一個限制,當我們跨越自己與眾生合一時,眾生的樂就是自己的樂,眾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與一切眾生樂、拔一切眾生苦,不就是大慈大悲?
或許要做到真正大慈大悲是不容易的,但是當以慈悲心走入世間,世間法就是萬法,萬法的智慧也就成為自己的智慧,視野一下子就開闊了,心也開了。只因為念頭的轉換,由小我的平台轉移到與眾生合和的基礎,因而得以猶如槓桿效應般,同樣的心力卻轉化出全新的力量。我突然領悟到:「修出世心,行入世行」,這不就是修行嗎?試想,當我們要入世利他時,要跨越自利的限制,要無私、無爭,當然也免不了要低心下氣。要長養「平等心」,尊重每個人都有佛性,並進而尊重與承擔因緣果報,這些種種行為所導致心性的改變,不正是無量的功德?而「行入世行」所獲得的功德力,不正是「修出世心」的最大資糧?難怪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當轉念至此,內心澎湃難以自已,很多觀念和道理都產生了新的體悟。金剛經上令六道眾生入無餘涅槃不就是大慈大悲?以前一直無法理解六祖大師祂老人家何以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原來,功德是建立在平等心的基礎,而慈悲正是平等心的實踐。觀世音菩薩也說過,當成道時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很多很多的感觸,一時之間不知從何說起,只想到老師說的一句話:「當慈悲具足時即與諸佛同心」,這意思,我有一點點體會了。

感謝老師、感恩諸佛菩薩,在弟子迷惘時,一句話開啟了新的視野。不僅對「修行」二字有了新的體悟,最重要的是,慈悲的種籽轉化為信仰的力量,融入了生命的價值系統。因為心念與觀念的轉變,對未來不再迷惘,而且信心具足。我知道自己業習深重,利他慈悲之路對自己是很大的挑戰,但一步一步地行,未必在這一世,但終有水到渠成之時。

洪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