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琪斐、泰龍和維君的回應,大家都很棒喔!(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他們的回應)。我自己問了問題,也試著自己回答問題。
「無常觀」或「因緣觀」可以作為一個處事的態度,也可以被用來當作一種人生觀。請相信我,「處逆境用因緣觀,處順境用無常觀」,單是能在生命中用上這樣的態度,不需要去探索「空性」,保證就可以讓人生輕鬆順遂許多。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從「處逆境用因緣觀,處順境用無常觀」這句話出發,大約也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幸福滿滿,福報滿盈。
頂多,有時候需要在執行面上作一些小小的修正,讓「無常觀」或「因緣觀」運作的更順遂一些,也就夠了。
總之,依著「無常觀」或「因緣觀」修,可以有大利益、大福報。
這和空性無關!!!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有道理?
(待續)
佛法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見解:「萬法唯心造」,華嚴經也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在佛教的思想中,是很核心的一部份,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可以回到這個基本的精神。所以,在佛教中,最根本的,是要去尋得這個心,這個本心,或是自性,或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是摩尼寶珠…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經典,這個「心」用不同的名相呈現。所以六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但,就像我們週六討論的,這個心是不可說的,一說就著相,所以金剛經反覆地說,「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因為「無窮尚不足」以說明心的實相,所以乾脆就發明一個代名詞,說「心的實相」具有空性,一言以蔽之。我總覺得,「空性」根本就是買空賣空的勾當。
那麼既然不可說,那我們怎麼去修這個心?如何用此心直了成佛?既然不能直接面對這個心,那就用消去法。我們用消去法,去我執、改毛病、去貪嗔痴、…當我們一層一層卸下,那摩尼寶珠的光芒就一分一分地呈現。所以,你的境界是修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那你怎麼知道你的狀況呢?當然,和經典的對證,和同修的印契,都是必要的,當契合時,那就是會心一笑,話都不用多說,這就是禪宗第一公案:「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那你相信「萬法唯心造」嗎?可不可以證明給我看?哈,這不是證明的問題,這是「信」的問題,一切的一切,都是從這個「信」出發的。
(待續)
如果說,萬法唯心造,而這個萬法當然沒有自性,是因緣合和而成,所以說:「緣起性空」---十方三世一切一切,都是源於此心,因緣而起的萬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個萬法,不僅是萬事萬物,包括心境、心情、喜怒好惡,都是所謂的萬法。
所以,佛法的修行是在修什麼?當然是修「萬法唯心造」的那個「心」,而不是「萬法唯心造」的那個法。這是重點!所以六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說那個「心」。
這個「心」如何修?如何「明心見性」?用「消去法」,消去我執、改毛病、去貪嗔痴…,去練習如何「無住生心」,佛陀說的法都是在說如何修這個心。
各位想想,「逆境」、「順境」是不是「萬法」的一種?今日之順常是昨日之逆,而今日之逆也常因昨日之順,不是嗎?「處逆境用因緣觀,處順境用無常觀」,如果,我們陷於「逆境」「順境」去「觀」,那就是在「萬法」中浮沈,是在波濤洶湧中尋求一葉扁舟的平靜……難啊!結果常常會「為因緣而因緣」、「為無常而無常」,跟之前我們談到的「為慈悲而慈悲」一樣。難怪乎我們常聽到很多人用感慨的語氣說:「唉!嘿無常啦..」「唉!嘿因果啦」,說完了之後呢?往往是拖上一聲更長的嘆息,然後呢?繼續浮沈……他並沒有從無常和因緣法中得到智慧啊。
但是,我必須說,依著「無常觀」或「因緣觀」修,適當地調整操作的技巧,還是可以有大利益、大福報,這是肯定的。但我想講的是,如果你要的更多,那你必須觀透無常和因緣背後的真意。如果你能接受無常觀和因緣觀,你應該也就可以接受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合和而成,萬法唯心造,那再往上走就是「緣起性空」;再往上走,那我們必須去探索心的本質…….那就是空性。
反過來,如果我們瞭解了修行就是在修這個心,當然就是要在這個心上面用功夫,去證悟心的「空性」(什麼是心的空性已經在前面闡述過了),既然能明瞭心具有空性的本質以及接受萬法唯心造,那自然就會導出「緣起性空」,接著,「無常觀」或「因緣觀」就自己跑出來了。而當我們在運用「無常觀」或「因緣觀」時,我們自然知道,這些「觀」的過程,都將直接用來印證「緣起性空」,用來體悟「空性」的真意,那就是真正接觸到「修行」的核心,各位,到此,法喜尚且不足以形容,又哪來悲情與感慨?
所以我說:「因緣觀」和「無常觀」是體悟「空性」的最佳練習,而這個鍛鍊是入道的契機啊!
我們再回到問題本身:「無常就無常,為什麼一定要和緣起性空扯在一起?為什麼一定要去談空性?」各位,您覺得呢?
謝謝今天下午有機會讓小弟說說話,感恩!
小弟想要作一個小小的補充,我想講的是,無常,很多人說到無常時,往往是感慨、無奈或是不可預測,但不是的,不是這樣的!就像證嚴上人說的:「處順境要用無常觀」,無常觀應該是很積極的,但積極在哪裡呢?積極在我們要認知到萬物都是因緣合和,然後瞭解到因緣合和背後「緣起性空」的本質,所以,當我們在說「無常」時,要知道,重點不在「無常」本身,重點在於要透視「無常」背後所代表的「空性」,因緣觀也是如此,因緣觀的背後也是空性,所以,小弟才會說,「應生無所住心」,這個無所住的心,將會自然而然導致「因緣觀」和「無常觀」的生起,不僅如此,這個無所住的心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所以,「因緣觀」和「無常觀」是體悟「空性」的最佳練習,而這個鍛鍊是入道的契機啊!
洪景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