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上我們常說要有「正見」,但什麼才是正見?
當你說這是正見時,這個正見就不是正見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所謂的「正見」,或許在某種情況下可以成立,但在另一種情況下有可能就不適用,這種正見不是永恆的真理。
舉例來說,殺生是不正確的,但是有一天老鷹抓小兔子,小兔子極力奔逃,結果遇上了佛陀,請求佛陀救命。但老鷹跟佛陀說,如果沒有這隻小兔子,巢中的幼鷹將會餓死。佛陀要救兔子也不是、救幼鷹也不是,因為無論救哪一方,另一方就會沒命,那等同於殺生。在這樣極端的情形下,「不殺生」顯然不是唯一的標準。那,到底有沒有一種真正的、徹底一體適用的「正見」?
如果一定要說出一個所以然,那我會說正見是一個動態的狀態。當我們處於覺知的狀態,於是能照見一切因緣的生起;然後用平等心去對治所有一切合和的因緣。這個過程,就是產生正見的機制。怎麼說呢?色及五蘊,皆為因緣合和,因為平等心,所以無所攀緣,因為不與因緣糾纏,因此能照見緣起之道。因為平等心,所以能隨順因緣,順著因緣的脈絡,接受、處理、放下,這「接受、處理、放下」的手段即是萬法。你的所做所為都符合因緣法的原則,在這原則之下的所有萬法,皆是正見!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婆媳、夫妻或親子的衝突產生,基於捍衛自己的權益,或是基於自己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和習性,往往不假思索就產生一個反應,這個反應常常擴大當下的衝突,或是埋下下一個衝突的導火線。如果我們給自己一個機會,先吞一口氣,或許就有機會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就是覺知),然後想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衝突?自己即將產生的反應是適當的嗎?能解決問題嗎?(這就是照見因緣的生起),然後,是不是可以放下自己的尊嚴、習性與防衛,用一種出離的心,用第三者的角度來看看是否有其他的因應之道?(這就是用平等心去對治所有一切合和的因緣),然後,或許我們有機會能尋得另一個更好的出路。所以,要根本解決人生的問題,重點不在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這就是萬法),而是在於觀念!
「覺知、照見、平等心」,這是一個動態的狀態,維持在這個狀態之下,就是「處於正見的狀況」,在這當下所衍生的一切法皆是正見。為什麼呢?因為不攀緣,所以能照見緣起,因為用平等心對治所有的緣起,所以蕩蕩無著。這個「緣起」說的是因緣合和的當下,是一個進行式,是一個動態的狀況。在這個進行式下,一個「緣起」,就「覺知、照見、平等心」,再一個「緣起」,還是「覺知、照見、平等心」,若能時時「覺知、照見、平等心」,就能觀見、體悟緣起背後所具有的空性,這就是「緣起性空」的真意。因此「緣起性空」不是在說什麼都沒有,也不僅只是一個現象,更是一個動態的狀況,而這個動態就是「覺知、照見、平等心」不斷流轉的那個當下。
「覺知、照見、平等心」不斷流轉的當下,累世的習性逐漸清明,所有的塵染漸次脫落,終究呈現出所謂的「本心」。這個「本心」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佛說「不可說,不可說」。神秀所說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識自本心的一個修練的過程,六祖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則是到彼岸的見地。在此岸言彼岸的境界,是口頭禪。在彼岸言彼岸,則是拈花微笑。
「覺知、照見、平等心」不斷流轉當下所呈現的「本心」就是所謂的「菩提自性」,這個菩提自性當然是無染的,所以說「本來清靜」。因緣生起時,這個菩提自性能觀照緣起之道,接著隨順因緣而生萬法,萬法皆如如、無所窒礙,這就是從「緣起性空」到「空中生妙有」的過程。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的是本心,是菩提自性,是對緣起性空的體悟。所升之心是妙有,是萬法之心,皆是正見,能除一切苦。從這角度來看,金剛經是入世、經世之法,不是遁世之法啊!所以當五祖向六祖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接著讚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回之:「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六祖再答「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迷的不瞭解本心的真意,一旦瞭解了,自性所生之萬法自然能自性自度!多麼精彩的師徒對話啊!
在此岸的我們,抓住方法(覺知、照見、平等心),正見即現,終能自性自度。所以六祖說「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個「心」,可以說是「本心」,更可以說是「在覺知、照見、平等心不斷流轉當下所應運而生的萬法之心」,藉由正見所生之萬法之心,借有修無,借假修真,紅塵煉心,至於成佛!
洪景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