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學到老,活到老:生命的熱忱

我的單位有一個女生,30出頭,長得玲瓏小巧,說話輕輕柔柔,一副眼睛清靈透徹,一個百分百的才女貌:北一女、X大電機系、X大電機系博士,學歷有夠嗆(很奇怪,她不在台積電,卻在氣象局)。她現在當課長,我們常聊天,她有事也會來找我。

有時後我覺得我們很有緣,因為我們穿一樣的襪子。

她常常穿著阿嬤的及膝裙子(超過膝蓋10公分,有點慈濟的概念),一雙剛超過膝蓋的肉色絲襪(比膚色還肉色),疊上我這雙「N」的襪子,最後再套上一雙大頭皮鞋(5年級高中女生穿的那種);上身,那就別指望了。

她才30出頭耶.......

現今小姑獨處,不敢辦採購案(怕被抓去關),訂定一堆規定(SOP),搞得和其他單位關係緊張,和下屬若即若離,處理事情邏輯清晰,但總缺了一點人味,晚上回家不看電視、不看電影,只讀讀小書,她,一生以來,沒走出去過象牙塔。

有一次,在一個正式晚宴的場合,在一個角落,就我們兩人,我拿了一杯雞尾酒,對,就是那種色彩鮮豔,奪人心魄,會讓人意亂情迷的雞尾酒。
我說,我們喝一杯吧!
她說:「我爸爸說,女生不能在外面喝酒」!
我不死心:「我們現在在會場啊,不是在「外面」,沒關係。難道妳爸爸在周遭?」
我作勢去找她爸爸,她笑了!
我說:「妳今晚不依我,我絕不罷休」
她沒法,酒杯拿起來,泯了一口,說:「就這樣」!
我接過她的酒杯,一口把剩下的雞尾酒喝了,她嚇了一跳,覺得我怎麼這麼?
我說:「別浪費了」。
接著,我跟她說了一段我這些年來一直想跟她講的話(請不要想入非非):

我說:「你這個人,就是對生命缺乏一種熱忱,冷冷的,活在一個框架中。就好比藍天中的一片浮雲,皎潔白淨,但沒有根,不落地,就是飄在空中。偌大的天空,對你而言,就竟然只取存身之地,太可惜了」

說完我走了,留下一臉錯愕的她。

===========

對她,我有4個願望:
1.      教她氣象(有一次我跟她說,你教我訊號處理好不好,她說,好。我說,那我教你氣象好不好?她說,不好!)
2.      和她喝一杯小酒(到目前為止,她泯了一口,離一杯還有一段距離)
3.      跟她一起看漫畫(她說她看不懂漫畫,奇人奇事,我2歲就會看漫畫了,搞清楚她為什麼會「看不懂」漫畫,是我一生的職志))
4.      牽一下它的小手(這對於突破她對生命看法的限制,可能極為關鍵,不過,這部分,我的限制比較多)

希望我對她的「熱忱」,能對她有所渲染,激發出她對生命的熱忱,然後,希望她能因而產生自覺,不要再穿「N」的襪子,這會讓人家對我們的關係產生誤解。
(註,為了她,我現在已經不穿「N」的襪子了)

對,這就是我想說的:對生命的熱忱
l   有這一份心,在一個微塵中也能看見一個世界,生命終究可以呈現出無限的可能
l   有這一份心,終身學習就變成一件輕輕鬆鬆、自自然然的事情
l   有這一份心,所有的學習都不會變成「打發時間」
l   有這一份心,所有的學習都不會變成「矯情」
l   這一份心力終極的發揚,就是一顆道心,不斷往前滾進、積極向上的道心,人生,因為這一份心,終究和紅塵接軌,落了地,落實了當一個人的本分!

所以我常說:人不清狂枉少年
(是清狂,非輕狂)
金庸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不就是有著那麼一份熱忱嗎?

洪景山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尋與伺

有一天,Ruby問了一個問題,她說:怎樣才會有「港覺」?
她的意思是說,怎樣才能靈覺強大,感應諸佛菩薩!

這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如何用一句話來終止一切的話題,讓大家都無言……J

可是,我相信所有一切事都有其存在的必然,Ruby雖然令大家無言,但也不應該以人廢言,忽略這個契機,是嗎?


不管是在打坐精進修行,或是紅塵中修心養性,「覺」和「觀」是很重要的概念。在過程中所有種種心理狀況的變化或是觀念改變,都是「有覺有觀」:清清楚楚、有知覺,有意識地觀察、感覺、體驗心清淨與不清淨,身體舒不舒服,所有一切起心動念等等。「有覺有觀」在生活上不可或缺,即便是超人老師在教我們打太極拳時,也是一再強調對所有的招式和起心動念都必須有覺有觀,假使離開有覺有觀時,那,生活將就是一場亂仗。

但是玄奘法師不用「有覺有觀」,而翻譯成「有尋有伺」,這很有意思。

南懷瑾老師比喻,一個念頭去接另一個念頭,一個思想去接另一個思想,就是尋的現象。比方一根針掉到地上,怎麼辦?屋內一片漆黑,只好藉著燭光或手電筒的亮光慢慢尋找,慢慢探索,這是"有尋"""則不尋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裡等著吧,本來到處移動的小亮光停在一個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漸放大,這是伺的境界。最後,瞎貓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徹天徹地,便到了「照見」五蘊皆空,無所障礙。凡夫學佛,不管是學密宗或者顯教,一開始都是有尋有伺。觀想一下觀不起來,即使觀起來又跑掉了,自己很慚愧,又懺悔,又難過。然後再觀想尋回來,這樣七騰八折,後來勉強定住了,就是伺。可是剛剛以為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它,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尋尋伺伺,最後終於到達了無尋無伺地,不思善,不思惡,便相當不錯了。

某種程度來說,「尋」等同於「思惟」,把心導向目標;伺,則是把心一再地專注於目標。如敲鐘,「尋」就像最初的敲擊,「伺」如鐘聲餘韻繚繞。打坐時將心念放在呼吸上,就是「尋」;接著將心念持續地用在省察呼吸,就是「伺」。


我覺得,在向母娘靠近的過程中,就是從「有尋有伺」到「無尋無伺」的過程。說穿了,不就是鍛鍊「定」的功夫?有了定的功夫都還不一定能有所港覺,如果心猿意馬還能有所港覺,那肯定是外魔入侵。
尋、伺是要用力的過程,心念要發動,心力要運作,如敲鐘!然後,依止在鐘聲上,依止在母娘的心念上,定住。這是心力的鍛鍊。久而久之習慣了,穩住了,就慢慢鬆開尋、伺的力量,這時候,你放下尋、伺,亦即無尋、無伺。在紅塵修中,這個過程大約可以說是:習慣成自然。但這個習慣是要以正念為前提。如何知道是正念?就是要清清楚楚,要覺知,這又回到「有覺有觀」。所以,如果妳時時刻刻都「有覺有觀」、「有尋有伺」,那我說妳就是一個認真過生活的人,一個認真過生活的人學壞的機率當然很低囉!


在打坐精進修行中所學習到對心的運作的體悟,可以直接應用在紅塵的修心養性,而且力量強大。1個小時精進修行所得到的體悟和能量,或許可以抵得過1年的紅塵修,畢竟紅塵中太多的外緣會讓我們分心!可是,精進修行的體悟需要在紅塵中驗證和鍛鍊,並且藉以提昇我們的生活和生命,這才是修行真正的價值所在。如果有機會,大家不妨就個人的善因緣,親近精進修行的眾妙法門,相信一定能早日修得善果。

洪景山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超人心中的答案:領指令

上週承老師指示至慈聖宮領主神玄天上帝指令,領指令之前,我心中想著為什麼要領指令?領了指令要做什麼?前往慈聖宮的路途中,忽然心中對第一個疑惑有了答案:領指令是一種認同,一種肯定,一種警悌,一種責任。
我認為,如果從學習的角度來詮釋,這是一張現階段受訓合格的證明書,這張證明書只代表到目前為止合格,但不能表示未來能領到畢業證書。人在做天在看,我們日常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只是無心的一個眼神,都可能影響我們人生的種種發展~領了指令,更要戰戰兢兢,踏踏實實地走下每一步。如果一不小心走偏,就像老師昨天說明"兵解"時的說法,這一世也就要打掉重練了。領不到畢業證書,這張階段性的結業證書連同等學歷都算不上了。
領指令時聽到老師向主神玄天上帝的說明,明白這指令是要給我更多的智慧踏實地走在人生道路上,這使我重新檢視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也讓自己發現過去的一些作為怎麼那麼蠢。我所處的一個職場,因為主管的風格,認真做的工作做不完,不認真的,就晾在一邊,每天搖腳領薪水,不亦樂乎;我每天都有很多任務要忙,久而久之,在辦公室就失去了笑容,又加上了愁眉不展(要很多任務的解決方案,忘了要交際應酬),上週一個資淺的同事找我"溝通",他說他來到公司半年,剛來的時候,聽到其他同事叫他不要接近我,說我很兇,背後害人,工作不認真,還會在工作上對別人加以刁難!經過半年的時間,他觀察到那些都別人對我不實的指控,而指控的內容,其實是指控者自己的行徑~他說他看到那些人表面上互相要好,背後互踩,互捅,成天找辦公室沒人的地方躲著睡覺,推工作等。他會發現也是因為成為受害者。我聽到這些訊息,心裡覺得有點開心,我一向認為要「善者善之,惡者惡之」才是對的。心中有個聲音告訴我,人生要圓滿不容易,要獨善其身不容易,既然要做好已經有難度,為什麼要留背後讓人說閒話,讓自己不圓滿?我自省要改變我的態度,並不是要同流,而是用更自然的眼光去看這些人,我知道他們不是故意的,他們的修為與層次最高就只有到勾心鬥角求生存,而我們是要追求精神上的更美好,又何必跟他們一般見識?
今天早上又忽然領會到一件事,日前我各大保險公司找工作,面談都很好,但總是缺少錄取機會,原來提醒新人不要接近我的人,在外面曾任職過十多家公司,每家我面談完如果有向他詢問,那下場可想而知。原來不過是在辦公室沒把表情做好,造出的惡果會那麼具有影響力。
也許是領了指令,也許這様開了我的智慧,我會更戰戰競競,讓自己更圓滿。


克拉克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為什麼拿的起卻放不下


l  泰龍:
對無常與無我的體悟,是拿起與放下得關鍵

世間事,拿的起,已算是不容易了,畢竟拿起就代表願意承擔,背後也就暗藏了要付出許多的心血和精力及時間,也意味著有許多的犧牲。
而要放下,更屬不易,因為那可能是你歷經千辛萬苦而得來,可能是你心心念念小心翼翼保有至今,如要放手等於是放掉自己的努力和心血,所以越是辛苦得來的越不容易放手!
拿的起放不下的除了有形的人,事,物,更難放下的無形的觀念,態度和習氣,因為那可能已經成為的一部份,比如你從小就被教導要求勝或是爭第一,有一天你長大了,要你屈居人後,可能對你而言就是一個放不下的點,而我們人生中有太多這樣放不下的部分,有些我們可能自己知道,有些自己可能也搞不清楚,甚或死抓著,不放,我想這也是修行很重要的一塊,看見自己放不下的點!
紅塵煉心,我覺的目的就是在練,要拿的起,更要放的下,在不斷的拿起和放下的過程中,真正體認到為何物,拿起和放下的東西不管是有形或是無形倒不是重點,在不斷的槌練過程中體悟到無常與無我,終能認清我與天地的關係,凡事來則應,過則忘,拿起與放下只是隨緣,而沒有牽扯和糾纏,只在一笑間


l  靜慧
用無常觀破我執,我執去除後,剩下的是的一片真心,自然瀟灑,無所罣礙,自然沒有拿起與放下的問題。

這是同一體的,會拿的起卻放不下的原因是因為還有罣礙與執著的心,看不透真相,放不下的是當初拿起時的執著…拿起的是執著,放不下的也是執著…如果看透無常,就沒有拿起與放下的問題…當下面對,隨時都可以放下,用真心面對,接受,就會放下了。
眾生用心創造幻化一切,實相也因此而生,所有的實相是無常且多變的,如此的循環著…於是眾生便生生世世的隨著執著的幻象流轉,再輪迴…若認清由我執所造的實相非真實的實相,卻又可以在不真實的紅塵裡,用真心面對每一個當下,接受一切,就可以在每一個片刻中,掌握永恆,這時的此刻,就沒有拿起與放下的問題。

l  鳳如
我大,是障道的根源,是拿不起、放不下的緣起

拿的起卻放不下,即功成無法身退,因為拿起的同時,我也被養大了,我大所以放不下。
我看到的根源,就是那個我,因為這個我,所以有執着有煩惱,如果看透了我也不過就是個因緣聚合,面對世間事便能緣聚則應,緣散亦自在。


l  克拉克
執著讓自己拿起,執著也讓自己放不下

拿起容易放下難,因為拿起在心態上會覺得有獲得,而放下在心態上則代表失去,人的習性,都想要獲得,不想失去,在放下/失去的過程,也會產生害怕/不安/恐懼,害怕會不會因為改變,而讓自己離開了舒適圈。
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於是產生了執著,這個執著讓自己拿起,這個執著也讓自己放不下。人來時兩手空空,走時兩手空空,一生中再執著,再求再多,到走時也是兩手空空帶不走,抓得再緊,終究從手中溜走~~
也許唯有不用拿起,不用放下的東西,才是值得追求的


l  Ruby
放下,放下,再放下

放不下
說來說去就是
自己心裡頭不甘願
以為握在手裡就是真的
不放手就能一直擁有
但或許放手
才能真正的重新獲得



l  景山
出世、出離,不過是「放下我執」的另一種面貌。

拿的起,是一種志氣,憑著的是一口氣
放得下,是一種胸懷,憑著的是境界

志氣是入世法、胸懷是出世法。
要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業。

事業,指的不僅是有形的功業,也泛指所有四大修對應的言行舉止、應對進退。
憑著一口氣,可以積功累德,可以修一切行,但只要還是有一口氣在,心氣終究會有不順的時候,終究會有到頂的時候,那時候需要用出世的心、出離的心來消融這一口氣,要修出一種「讓」的胸懷和境界
但是不是能真正消融?是不是能真正出離?那就是放不放得下的問題了。

所以,
拿得起,是開始,是承諾,是從無到有;
放得下,是從有到無,是看透,是一片雲淡風清

未曾拿起,自然無從放下,但拿起之後,考驗才正開始。


l  琪斐
緣分,也不一定就曾經拿起過,常常是,只不過就遇上了。

人世間的緣分是否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拿起放不下的糾纏下所出的產物...?
這就是我們來磨練的道場的主要對象,心魔吧!


l  畢鳳玲
修行,就是修這一念之間,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修出一片雲淡風清,瀟灑自在。

拿起放下,全在「一念之間」,轉念或者執著就在於修行吧!

l  秋宏
讓心離開火宅,尋得一刻的清淨,智慧油然而生。
這火宅,不就是以我為骨、執著為樑所搭建的麼?

心經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諸法空相。
拿得起、放得下,皆因有我、有執、有一切想妄。若他日我們心中無我、無執、無妄想,何來有拿起放下之煩惱?
身處紅塵,時時刻刻在得失之中起心動念,如何從中抽離往往是煩惱與否關鍵。可是我常愚昧,會生煩惱,往往要一些時間,或一二日或一下午或一小段時間心冷靜了,抽離了才發現困於得失的自己好笨。我常自問,煩惱的我,你放不下的是什麼?煩惱的是什麼?真心面對自己的煩惱,常常發現,煩惱其實不是真煩惱,工作上生活上很多事皆是可以處理的煩惱。


l  文琳
看不開,就是一種執念

看不開!看淡看破才能由心底放下


鳳如說得好,也給大家的討論做了一個總結:就是我執。
大家的討論,有的是論理,有的是機鋒,有的是生活的體驗,但不外於此,就是我執。
放下我執,自然四大皆空,哪有拿不起、放不下的道理?
一切隨順因緣,不昧因果,自然逍遙自在。

可是,大家會不會有一點點不靠譜的感覺?比如說,我們是不是需要有一些我執來放下我執?
那麼,前面的這個我執,會不會導致放不下想放下的我執?
有點繞口令了,但是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如此?

換言之,放下我執,說的容易,要做很難。
今天說:「我要開始放下我執」,那是不是一種承擔?是不是一種形式的拿起?當然是,可是,真的能放下我執嗎?就「放下我執」這件事,也是拿得起,但是放不下,那要怎麼才能放下我執?

所以,我覺得,體會到「放下我執」的重要性是一件事,但是要實現,或是日有長進,那是另一件事。
我們今天的討論,算是點出了問題,但是沒有提出解決的方案。

如果我們一直在點出問題的重要性,但是沒有在思維的過程,去尋得解決方案,那就變成是「口頭禪」了。

我們靈道軒的弟子,不應該只停留在說禪論道的階段,應該共同切磋砥礪,分享彼此的修行經驗,互相漏氣求進步,這才是真修行。

今晚承蒙盤古大帝和張老師賜意,我想應該不只是要大家發表意見而已,應是更有深意。竊以為,是不是要我們大家激盪出一種共修的方式,如何才能共同切磋砥礪?如何才能分享彼此的修行經驗?如何才能緊箍住靈道軒眾弟子的道心,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