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泰龍:
對無常與無我的體悟,是拿起與放下得關鍵
世間事,拿的起,已算是不容易了,畢竟拿起就代表願意承擔,背後也就暗藏了要付出許多的心血和精力及時間,也意味著有許多的犧牲。
而要放下,更屬不易,因為那可能是你歷經千辛萬苦而得來,可能是你心心念念小心翼翼保有至今,如要放手等於是放掉自己的努力和心血,所以越是辛苦得來的越不容易放手!
拿的起放不下的除了有形的人,事,物,更難放下的無形的觀念,態度和習氣,因為那可能已經成為“你”的一部份,比如你從小就被教導要“求勝”或是“爭第一”,有一天你長大了,要你屈居人後,可能對你而言就是一個放不下的點,而我們人生中有太多這樣放不下的部分,有些我們可能自己知道,有些自己可能也搞不清楚,甚或死抓著,不放,我想這也是修行很重要的一塊,看見自己放不下的點!
紅塵煉心,我覺的目的就是在練,要拿的起,更要放的下,在不斷的拿起和放下的過程中,真正體認到“我”為何物,拿起和放下的東西不管是有形或是無形倒不是重點,在不斷的槌練過程中體悟到無常與無我,終能認清我與天地的關係,凡事來則應,過則忘,拿起與放下只是隨緣,而沒有牽扯和糾纏,只在一笑間
l 靜慧
用無常觀破我執,我執去除後,剩下的是的一片真心,自然瀟灑,無所罣礙,自然沒有拿起與放下的問題。
這是同一體的,會拿的起卻放不下的原因是因為還有罣礙與執著的心,看不透真相,放不下的是當初拿起時的執著…拿起的是執著,放不下的也是執著…如果看透無常,就沒有拿起與放下的問題…當下面對,隨時都可以放下,用真心面對,接受,就會放下了。
眾生用心創造幻化一切,實相也因此而生,所有的實相是無常且多變的,如此的循環著…於是眾生便生生世世的隨著執著的幻象流轉,再輪迴…若認清由我執所造的實相非真實的實相,卻又可以在不真實的紅塵裡,用真心面對每一個當下,接受一切,就可以在每一個片刻中,掌握永恆,這時的此刻,就沒有拿起與放下的問題。
l 鳳如
我大,是障道的根源,是拿不起、放不下的緣起
拿的起卻放不下,即功成無法身退,因為拿起的同時,我也被養大了,我大所以放不下。
我看到的根源,就是那個我,因為這個我,所以有執着有煩惱,如果看透了我也不過就是個因緣聚合,面對世間事便能緣聚則應,緣散亦自在。
l 克拉克
執著讓自己拿起,執著也讓自己放不下
拿起容易放下難,因為拿起在心態上會覺得有獲得,而放下在心態上則代表失去,人的習性,都想要獲得,不想失去,在放下/失去的過程,也會產生害怕/不安/恐懼,害怕會不會因為改變,而讓自己離開了舒適圈。
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於是產生了執著,這個執著讓自己拿起,這個執著也讓自己放不下。人來時兩手空空,走時兩手空空,一生中再執著,再求再多,到走時也是兩手空空帶不走,抓得再緊,終究從手中溜走~~
也許唯有不用拿起,不用放下的東西,才是值得追求的
l Ruby
放下,放下,再放下
放不下
說來說去就是
自己心裡頭不甘願
以為握在手裡就是真的
不放手就能一直擁有
但或許放手
才能真正的重新獲得
l 景山
出世、出離,不過是「放下我執」的另一種面貌。
拿的起,是一種志氣,憑著的是一口氣
放得下,是一種胸懷,憑著的是境界
志氣是入世法、胸懷是出世法。
要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業。
事業,指的不僅是有形的功業,也泛指所有四大修對應的言行舉止、應對進退。
憑著一口氣,可以積功累德,可以修一切行,但只要還是有一口氣在,心氣終究會有不順的時候,終究會有到頂的時候,那時候需要用出世的心、出離的心來消融這一口氣,要修出一種「讓」的胸懷和境界
但是不是能真正消融?是不是能真正出離?那就是放不放得下的問題了。
所以,
拿得起,是開始,是承諾,是從無到有;
放得下,是從有到無,是看透,是一片雲淡風清
未曾拿起,自然無從放下,但拿起之後,考驗才正開始。
l 琪斐
緣分,也不一定就曾經拿起過,常常是,只不過就遇上了。
人世間的緣分是否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拿起放不下的糾纏下所出的產物...?
這就是我們來磨練的道場的主要對象,心魔吧!
l 畢鳳玲
修行,就是修這一念之間,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修出一片雲淡風清,瀟灑自在。
拿起放下,全在「一念之間」,轉念或者執著就在於修行吧!
l 秋宏
讓心離開火宅,尋得一刻的清淨,智慧油然而生。
這火宅,不就是以我為骨、執著為樑所搭建的麼?
心經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諸法空相。
拿得起、放得下,皆因有我、有執、有一切想妄。若他日我們心中無我、無執、無妄想,何來有拿起放下之煩惱?
身處紅塵,時時刻刻在得失之中起心動念,如何從中抽離往往是煩惱與否關鍵。可是我常愚昧,會生煩惱,往往要一些時間,或一二日或一下午或一小段時間心冷靜了,抽離了才發現困於得失的自己好笨。我常自問,煩惱的我,你放不下的是什麼?煩惱的是什麼?真心面對自己的煩惱,常常發現,煩惱其實不是真煩惱,工作上生活上很多事皆是可以處理的煩惱。
l 文琳
看不開,就是一種執念
看不開!看淡看破才能由心底放下
鳳如說得好,也給大家的討論做了一個總結:就是我執。
大家的討論,有的是論理,有的是機鋒,有的是生活的體驗,但不外於此,就是我執。
放下我執,自然四大皆空,哪有拿不起、放不下的道理?
一切隨順因緣,不昧因果,自然逍遙自在。
可是,大家會不會有一點點不靠譜的感覺?比如說,我們是不是需要有一些我執來放下我執?
那麼,前面的這個我執,會不會導致放不下想放下的我執?
有點繞口令了,但是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如此?
換言之,放下我執,說的容易,要做很難。
今天說:「我要開始放下我執」,那是不是一種承擔?是不是一種形式的拿起?當然是,可是,真的能放下我執嗎?就「放下我執」這件事,也是拿得起,但是放不下,那要怎麼才能放下我執?
所以,我覺得,體會到「放下我執」的重要性是一件事,但是要實現,或是日有長進,那是另一件事。
我們今天的討論,算是點出了問題,但是沒有提出解決的方案。
如果我們一直在點出問題的重要性,但是沒有在思維的過程,去尋得解決方案,那就變成是「口頭禪」了。
我們靈道軒的弟子,不應該只停留在說禪論道的階段,應該共同切磋砥礪,分享彼此的修行經驗,互相漏氣求進步,這才是真修行。
今晚承蒙盤古大帝和張老師賜意,我想應該不只是要大家發表意見而已,應是更有深意。竊以為,是不是要我們大家激盪出一種共修的方式,如何才能共同切磋砥礪?如何才能分享彼此的修行經驗?如何才能緊箍住靈道軒眾弟子的道心,日日新?
大家的討論,有的是論理,有的是機鋒,有的是生活的體驗,但不外於此,就是我執。
放下我執,自然四大皆空,哪有拿不起、放不下的道理?
一切隨順因緣,不昧因果,自然逍遙自在。
可是,大家會不會有一點點不靠譜的感覺?比如說,我們是不是需要有一些我執來放下我執?
那麼,前面的這個我執,會不會導致放不下想放下的我執?
有點繞口令了,但是大家想想看,是不是如此?
換言之,放下我執,說的容易,要做很難。
今天說:「我要開始放下我執」,那是不是一種承擔?是不是一種形式的拿起?當然是,可是,真的能放下我執嗎?就「放下我執」這件事,也是拿得起,但是放不下,那要怎麼才能放下我執?
所以,我覺得,體會到「放下我執」的重要性是一件事,但是要實現,或是日有長進,那是另一件事。
我們今天的討論,算是點出了問題,但是沒有提出解決的方案。
如果我們一直在點出問題的重要性,但是沒有在思維的過程,去尋得解決方案,那就變成是「口頭禪」了。
我們靈道軒的弟子,不應該只停留在說禪論道的階段,應該共同切磋砥礪,分享彼此的修行經驗,互相漏氣求進步,這才是真修行。
今晚承蒙盤古大帝和張老師賜意,我想應該不只是要大家發表意見而已,應是更有深意。竊以為,是不是要我們大家激盪出一種共修的方式,如何才能共同切磋砥礪?如何才能分享彼此的修行經驗?如何才能緊箍住靈道軒眾弟子的道心,日日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